编者按:

两江潮涌,南山云天。在郁郁葱葱的南山腹地,有一所高等学府,为这张“重庆名片”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就是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2012年,重庆教育学院成功改制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圆满完成国家赋予的中小学教师职后大规模培训这一重大使命的同时,也实现了由一所成人高等院校到普通本科院校的“华丽转身”。

2022年,是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改制的第十个春秋。成功改制,绝非一日之功,离不开一个个深耕细耘、攻坚克难的“重二师人”。他们参与学校发展建设,见证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学校有着难以言说的深厚感情,也尽情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出光和热。

今天,恰逢第38个教师节,我们一同走进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听听6位教师讲述奋斗经历和育人故事,感受学校的深刻变化。

李宏获得2022年重庆市最美教师荣誉称号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9日讯 1984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发生了一件载入校史的大事——在当时的重庆市教师进修学院的基础上,合并原重庆第一师范学校高师专科班、重庆第二师范学校、重庆第三师范学校、重庆市教科所后,组建为重庆教育学院。

面对大量增加的生源,合并重组后的重庆教育学院对于师资的需求非常迫切,到西南师范学院和重庆师范学院广泛招揽人才,“新鲜血液”陆续涌入学校,刚从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本科毕业的李宏,便是其中一员。

李宏指导学生练习实验操作

回溯过往,美好年华赶上奋斗时代

1984年7月,21岁的李宏一毕业就来到原重庆教育学院报道,眼前的境况是她之前没有想到的:“生物系居然没有实验室,更勿论实验的仪器设备了。”

“不过,学校领导也在积极想办法解决实验室的问题,最终决定将食堂背后的一个教学楼改造为实验楼(现在是校内招待所)供我们使用,只是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还得我们自己去购买。”李宏就跟同系的教师,包括一位60余岁返聘回学校任教的老教师,一起外出采购,“校门口当时还是土路,下雨天会变得泥泞不堪,我们就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泥土搬运仪器设备。”

硬件和设备的问题基本解决了,软件和人才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那个时候,刚从学校毕业的我们,还不能进行理论课的讲授,只能上实验课。”李宏回忆道“当时,学校从重庆医科大学外聘了一位裴教授来给学生上微生物学理论课,我也跟学生们一起听课,为之后走上理论课的讲台积累理论知识和信心勇气。”

第一次走上讲台,李宏面对的学生是已经走上讲台多年的中学生物教师,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年轻”要教一群资深教师,李宏的内心是忐忑的,“我才刚刚本科毕业,仅仅学到一些理论知识,没有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为了把课上好,她会先看很多教学参考书,将知识点做成卡片辅助教学。前来进修的学生非常好学,李宏的实验课教学也顺利开展,为讲授理论课奠定了经验基础。

理论课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李宏意识到自己需要补充知识储备,便再次回到学校走上求学的道路。

李宏指导学生操作实验室设备

学者初心,求学不怕路远

2002年7月,李宏获得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7月,获得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2011年7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委派赴美留学。

一路求学,一路丰盈。李宏从国外进修回国时,重庆教育学院“升本改制”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学校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她一心想要回到原单位继续工作:“我很感激学校全力支持我求学,如今学成归来,我要回到教师岗位上继续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深造后的李宏除了先后承担微生物学、应用微生物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医学基础等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工作, 还承担了大学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科技英语等英语教学工作。据统计,她所教班级的英语过级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我大学时课余就一直在学英语,因为我认为它会伴随我们的一生。改革开放后,好多国外的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都需要我们去学习,我们离不开英语。”李宏说。

大学毕业后,李宏依然坚持每天学英语,早上6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学英语,教学之余有空就会学英语。

“我第一个月的工资42块多,我就花了40块5毛买新概念英语的磁带,有空就听,认真听,反复听。”李宏说道。

师者匠心,引领学子成才

学校改制后,开始招收本科生。本科生应当如何培养?他们毕业后去向如何?这些都是摆在“重二师人”面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刚刚接受过高层次教育的李宏,向院领导建议道:“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们积极考研,这是一个更高的学习层次,学得多一些,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一些。而且,在考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历,更是在考研的过程当中,提高了他们的内在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建议与学院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因此,学院领导亲力亲为先后出台多项举措助力学生考研:设置考研自习室、开办考研讲座……现在,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的考研上线率居全校第一。

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李宏常常为学生集体辅导解惑,她每年给学生义务集体补课少则数十学时,常常100多学时,甚至曾经达到一年300学时以上。有时,凌晨1、2点她还在实验室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我就希望我教的学生可以有出息。”这是李宏简单而美好的愿望。而今,她经常驻足于学院考研光荣榜前,每一届的考研上榜人数她都记忆深刻:32、50、51、52、73、95……这不仅是一组单纯的数据,更是蕴含了众多师生的无悔付出。自2017年以来,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已经有6届考研成绩,且一年比一年亮眼。

“我们正在致力于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该项计划也被写进学院十四五规划中。”李宏说道,“我们的实验室可以从1到多,优秀教师可以从外聘到自己培养、引进,相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也可以从无到有,学校的发展势头会越来越好!”

报道链接:https://h5.cqliving.com/info/detail/97361651.html?cid=97361651&vfrom=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