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两江潮涌,南山云天。在郁郁葱葱的南山腹地,有一所高等学府,为这张“重庆名片”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就是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2012年,重庆教育学院成功改制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圆满完成国家赋予的中小学教师职后大规模培训这一重大使命的同时,也实现了由一所成人高等院校到普通本科院校的“华丽转身”。

2022年,是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改制的第十个春秋。成功改制,绝非一日之功,离不开一个个深耕细耘、攻坚克难的“重二师人”。他们参与学校发展建设,见证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学校有着难以言说的深厚感情,也尽情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出光和热。

今天,恰逢第38个教师节,我们一同走进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听听6位教师讲述奋斗经历和育人故事,感受学校的深刻变化。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任运昌教授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9日讯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既然成为了教师,就应该怀有终身学习的态度,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敢于创新实践的勇气。”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任运昌,带着这份强烈的信念来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从小学教到大学,从“草根教授”成长为重庆英才。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任运昌对教育始终怀有梦想,如今他已从教32年,依然带着新时代人民教师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持续奋斗在高校教学第一线,深度扎根在儿童青少年家校共育的前沿研究领域。

任运昌和学生

低起点高成就

勤奋进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任运昌,国家二级教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市家庭教育研究所”负责人、学校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理论与政策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2003年,他参加重庆市骨干教师培训后,受重庆教育学院邀请前来任职。

任运昌的简历,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1990年,任运昌从万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进入万州区长岭一小工作,与地地道道农家孩子共同成长。1992年,他调入万州城区一所省级重点小学——万州区鸡公岭小学工作。1999年,调入重庆市巴蜀小学任教。

2003年,在巴蜀小学任语文教师的任运昌,作为重庆市骨干教师到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因其表现优异,培训班领导极力邀请他调入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担任专业教师。此后他很快破格提前评为教授,学校改制后,又很快评为国家二级教授,2021年入选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项目。

任运昌第一学历是中师,后来通过自考和函授取得专科和本科学历,并在职攻读了硕士学位。回顾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任运昌表示:“我的专业工作起点很低,专业学习过程很艰难,这肯定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但也历练了我勤奋和坚韧。”

到重庆教育学院之后,在同事和领导的支持帮助下,任运昌一如既往,把专业工作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深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育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他表示:“我非常幸运,能够从一个中师生逐渐成长起来,从小学教师成为高校教师,进而实现跨越式的专业发展。”

任运昌参与研讨会

从小学到高校

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使命

2003年7月,任运昌在重庆市城乡小学已工作13年,面对重庆教育学院的邀约,他抱着培育卓越基础教育师资的宏愿,义无反顾地踏入了职前职后教师培育工作中。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研究和发展,2012年改制后,尤其注重学前和小学教育高水平师资的培养。任运昌长期扎根基础教育,一直从事中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科研课题研究、名师发展指导等方面理论与实践研究,助推了一大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内涵发展。

“我借助学校改制以后快速发展的东风,进行了专业的深度学习和系统的基础教育研究。”对于学校的培养,任运昌十分感激:“是学校把我从一个中师生培养成了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也是学校把我从一个小学教师培养成了重庆英才和二级教授,我非常感恩。”

从小学教学一线走到中小学教师培养的一线,任运昌期望着培养更多高水平,甚至是“教育家型”的中小学教师,使其能够到重庆乃至全国各地的学校去培养不计其数有本领、有担当、有理想的儿童青少年,实现自己更大的教育梦想。

2021年以来,国家“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后,任运昌凭借自己30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实践经历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积累,迅速投身到了新时代家校共育实践创新的热潮之中。他带领校内外20多位志同道合的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干家,申请成立重庆市家庭教育研究所。同时,在担任重庆市教育学会义务教育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和重庆昭信教育研究院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的基础上,担任市教育学会家庭和社区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带领团队深度调研重庆市城区小学生家庭教育,积极促进众多学校、家长和数以万计儿童青少年的家校共育。

改制十年

与学校共同成长,助力教学科研蓬勃发展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作为一所高等院校,除了人才培育,还承担着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责任。自2012年改制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科研工作,通过改革新时代科研评价体系,全面支持促进教师科研工作。

任运昌谈到,学校改制以来陆续建立20多个市、校级科研平台,科研经费投入增加30倍以上。学校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授牌建设的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为全市教师教育发展起到了支撑和促进作用。最近,学校实施学科建设的“峰原启程”计划,成功建设了教育学等3个市级重点学科,还引进了众多高水平博士和高层次外国院士专家团队,这种态势极大地促进了任运昌的教学创新和科学研究工作。

任运昌一直紧跟学校发展的脉搏,与学校共同成长。学校改制后,任运昌向重庆市教委和教育部申报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建设项目。得到教育部立项支持后,任运昌团结重庆市最富影响力的一批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耗时4年完成该课程的高标准建设,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课程的配套教材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并面向全国发行。

任运昌作为“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理论与政策研究所所长和重庆二师与教育部规建中心共建儿童研究院的研究员,长期对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有着深切关怀。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和家校社共育存在巨大提升空间的现实情况,任运昌连续主持三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足于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他带领团队开展的调研工作覆盖了10余个省市自治区和上百所学校。人民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留守儿童教育三部曲”——合计160余万字的3部学术专著,其中两部专著已经先后两次获得了重庆市人民政府一等奖。

“得益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校科技处(学科建设办)的大力支持,全校教师产出一批又一批原创性成果。”任运昌表示:“很多有科研能力的老师都觉得遇到了学校科学研究的春天,全部都激情满怀投入科学研究。”

“改制成功十年后,重二师并不会停止脚步,接下来全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必将更加迅速,我相信学校领导和教师都会一直齐心协力往前走。”任运昌坚定地说,“我也将锲而不舍,止于至善!”

报道链接:https://h5.cqliving.com/info/detail/97362371.html?cid=97362371&vfrom=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