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客户端11月2日讯 11月2日,重庆日报记者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获悉,该校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三峡库区药用资源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谭君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发现去磷酸化酶DUSP22可有效抑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向肝细胞癌的转变。该研究成果于日前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据悉,这也是该团队继今年2月首次在《自然·通讯》发表相关研究成果以来,进一步阐述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理机制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

DUSP22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向肝细胞癌(HCC)转化过程中起作用的机制。受访单位供图

作为重大健康威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已被证实是一种与肥胖密切相关的慢性进行性肝病。近年来,全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但目前针对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亦不清楚,缺乏相应有效的防治手段,也没有经临床批准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药物或有效的治疗策略。

据了解,谭君教授团队基于以往的研究发现和成果,继续围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肝细胞癌进行了长周期全病程病理过程的研究,探索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闭环信号通路,寻求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细胞癌的新策略新方法。

谭君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开展科学研究。受访单位供图

谭君介绍,围绕这一科学问题,课题组运用多种功能性转基因动物模型、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联合分析,证实了去磷酸化酶DUSP22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细胞癌病理过程中,下调其磷酸化活性水平,可进而缓解并直接抑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向肝细胞癌的催化过程。

“我们发现,去磷酸化酶DUSP22有望解决现有临床上针对治疗肝细胞癌药物耐药性和高副作用的内源性拮抗剂,它有可能成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创新药物开发的新突破口。”谭君表示,这一研究成果为团队从药用植物中寻找活性成分,进而开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创新药物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该团队已与成都某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开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药物的研究。

原报道链接:https://wap.cqrb.cn/detail?classId=10&id=130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