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培养
发挥干部培训先导性基础性作用,交流心得分享反思性启发性体会——我校部分干部赴厦门大学学习体会撷英
日期:2019年01月29日 18:22

按照全面贯彻落实从严治党的政治要求,结合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要求,为全面提升干部政德修养、创新思维、业务本领,帮助干部准确理解把握学校转型发展定位及内涵,提高后评估时代干部认识水平和能力素养,发挥干部干事创业关键力量的作用,学校党委12月16日至22日组织47名处科级干部赴厦门大学开展干部创新管理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题研修。1月25日上午,我校在南山校区泉山厅召开2018年秋季学期期末干部大会,赴厦门大学培训的干部学员代表在大会上分享了学习体会。会议由学校党委副书记聂鹏主持。10名代表向全校所有干部讲述心得体会,深入地总结在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学习、调研、考察、交流的见闻、感想和启发。

党委常委,宣传部、网络工作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 严国华:

一周的厦大培训是短的。短时间的所见所感所悟,有很多的局限性。但一周的学习思考又是长的。长在集中的头脑轰炸,激发出来的思想火花所引爆的对工作对梦想的思考是绵长的。长与短的结合就像思与行的结合。思在认识提升,观念改善;行在工作谋划,内涵强化。一周学习感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方向、方位、方法。

一是我们的方向。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为我们描绘了教育发展的明天蓝图,加上新时代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会、新时代高教40条,为我们指明了航向,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都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读懂弄通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我们对前述提到的这些会议文件内涵作系统深入的学习解剖,对标对表,落地落声。

二是我们的方位。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规范上存在三个阶段:第一,形式上的规范阶段。作为一所刚起步的本科院校,有待建立适应本科办学各方面的机制制度,然而专科或成人办学的痕迹和惯性都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此时依葫芦画瓢不仅必经,而且必要。辩证地看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做形式本身也是做内容,努力让学校基本养成办本科的各种既定形式正是这些年我们在做的大量工作。通过本科合格评估,我们已经基本走过了这个阶段。第二,过程中的规范阶段。具备本科办学的基本形式后,转入了由表及里,由重形式为主向更重内容为主过渡的阶段,并最终达到内容上的规范,形成一个基本成熟的本科办学状态。这可能是我们从现在开始到五年后通过审核评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干部师生都要认真来思考办什么样的学校、怎么办好这样的学校、体现什么样的办学价值、怎么实现这个价值等战略问题。第三,骨子里的规范阶段。到达这个层次,规范已经深入干部师生的骨子里,真正形成了成熟稳定的质量文化、优质互动良好的校园文化,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三是我们的方法。第一,结合实际,增强信心。通过学习,既要明确方向、认清差距、找到学思行的结合点,更要增强对学校办学发展的底气和信心。第二,加强学习,提供咨政。要进一步重视各类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为学校层面的决策支持建议,也为各单位工作提供遵循。第三,系统设计,统筹谋划。学校做好大系统的顶层设计,各单位做好子系统的具体统筹落实,既要擅长“打地鼠”,更要强化“谋全局”。第四,脚踏实地,知行结合。让这次所学所感所悟的一两个乃至更多的可行性思考变成工作提升的真正实效。有一两个实效性的突破和变化,就不虚此行,就是学有所获、学有所进。

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石熙:

这次培训主讲的专家在自己的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但印象最深刻的是谢作栩教授的讲座《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数据挖掘》。大数据是手段不是目的,是我们实现智慧教育的必要条件。结合我的实际工作,我觉得在教育大数据的探索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信息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覆盖不完整,智慧学习环境尚未形成。二是对教育教学过程性数据的采集不足。三是现有反馈主要基于管理者视角,未达成学生、教师、管理者等多角色的实时全面反馈,因而所能提供的反馈信息有限。我常常会觉得我们手里的数据不够大,甚至是数据很少,认为数据来源是影响我们教育大数据实践的最大问题。

但谢教授报告中的一句话让我不再纠结数据是否够大。大数据不是一种概念,而是一种方法论,是通过对全量数据而非抽样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进而辅助决策的思维方式。因此,即使数据有限,但我们仍然能够用相关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反馈有价值的信息。借用祝智庭教授的观点,智慧教育是指通过利用智能化技术构建智能化环境,让师生施展灵巧的教与学方法,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价值取向、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施为能力的人才。而数据驱动教学正是智慧教育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希望我们可以多做,而不是等待数据的累积,借助大数据方法与工具对现有的也许不那么大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更多更精准更及时的反馈,使我们离智慧教育更进一步。

旅游与服务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杨娟:

此次我到百年老校集美大学和有着97年办学历史的厦门大学学习、参观考察和交流,十分有收获,回来以后结合本职工作有以下三点思考:

一、以本为本突出大学情怀,学校有情怀才能培养出有情怀的学生。厦门大学教务处处长计国君作为全国本科评估专家,他提到大学教育是为孩子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要把最优质的资源提供给所有的学生,计教授毫无保留的传递“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厦大一流本科建设的经验”,厦大学生四年可以随意换专业,随意听课,四年之后根据所学的课程、学分申请学位,可申请几个学位。虽然我们一时间还不能跟上厦大改革的步伐,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以生为本”的优质资源共享。

二、以品牌化的活动落实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的介绍,我详细了解了他们思政教育的品牌活动:“扬帆起航新时代”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暨学习新思想分享会,内容生动精彩,贴近师生实际,现场反响热烈。我想是否可以把这样的模式引进到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学生活动中,打造精品化、品牌化的活动,发挥教师的优势,贴近学生需求,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

三、一二三四课堂联动成就师生的发展。厦门大学探索翻转课堂,强化实践,每年资助专项经费200万,开展覆盖全体本科生的实践课题立项,每年假期专业教师带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调研报告曾在挑战杯国赛中获得特等奖。咱们学校现在全面推行导师制,就是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二三四课堂的育人环节中,我想通过对接各级、各类比赛,出更多高质量、高层次的成果,学生收获成长,教师也有获得感。

我想此次培训更多地着力于道的传递而非术的讲解,更多的是着眼于长远的诗外之功,如何立足本职岗位找准后评估时代的真问题、急问题、难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措施,才是需要我们认真深入思考的。

信息中心副主任 姚富光:

一周的学习紧凑、干货多,收获和感触颇多。将学习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总结为如下三个关键字:

一、情怀

厦门大学对学生的关爱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怀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比如学生米饭免费、专门为学生开辟创业的工作室、能够放飞自我的隧道壁画、以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等,无不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也让学生对学校有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学生毕业以后积极回报反哺学校,让厦大成为国内校友捐款最多的大学之一。在当前建设双一流的举措中,厦大将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学生自助选择、申请荣誉课程和荣誉学位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二、担当

集美大学李青彪校长现身说法给我们做了这次培训的第一个讲座,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际体会,给我们诠释了担当的含义。当你承担了这个工作,也就接受了一份责任,需要全力以赴,纵有艰难险阻、客观主观甚至人为的困难,也要一往无前。要做一名好干部,不光要有能力,还需要有内力,有魅力,要做到有思想、有格局、有能力、有情怀。

三、数据

谢作栩教授的讲座《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数据挖掘》是这次培训中内容最贴近我工作实际的。在“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前提下,更需要建立系统和完善的教育决策和评价闭环机制,谢教授用生动的案例和现场互动的形式,演绎大数据在教育教学和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用数据说话和利用大数据工具辅助,进行教育教学数据的挖掘分析,可以很好的支撑和帮助决策,精准施策。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 赵云梅:

几天的培训,我获得了以下的思考和收获:

一、关于课程建设

厦门大学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尝试取消了专业教研室,组建课程组。同时,明确课程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教学、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等。传统专业教研室主要以专业分类设置,这一设置的缺陷忽视了课程的独特性和连通性,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差异性,不利于课程建设活动的展开,同时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监控、教研和教改的开展。组建课程组则以课程的融通性为出发点,解决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融通性问题,使教研活动更能达成一致性,教学改革目标更具有针对性。

二、关于教学评价

厦门大学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设置了以学生、课程组、同行、督导、领导、教师自评等六维度评价体系。六维度评价体系设置,可以使评价环节相互平衡,避免各评价环节产生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公平性。

三、关于第二课堂的开展

厦门大学通过对不同阶层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不同性别的新生与老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差异进行大数据挖掘,对管理与决策提供相应措施,促进学校由“粗放型”的群众性“第二课堂活动”逐步向“精准育人”的方向迈进。这一举措,为我校学工队伍如何开展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和活动设置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挑战。

四、关于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实施措施

厦门大学通过在学生、督导、二级学院领导对教师课程教学评价指标的权重上,加大“答疑辅导”“学生提问”“课程掌握”三项指标的权重。通过在校园网“教务系统”建设师生互动平台,为师生互动提供服务,促进学生的“课程掌握”。同时,通过收集后台师生活动的主要话题,进行分析,为后续同类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总之,这次厦大之行,为外语学院未来的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邓正华:

厦门大学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集美大学人的“诚毅”品格、陈嘉庚先生散尽家财举办教育的伟大家国情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学习后的一些感想和体会主要有三点:

一、对待学生,以爱心换真心

作为教师,我们没法去选择谁来做我们的学生,但是可以选择怎样去培养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真心的关爱,才能够收获学生对专业、对学校高度的认同感和出自内心的热爱。计国君教授举了“受教师滴水之恩换来6000多万元捐款”的例子让人印象深刻。在学校对学生的好,学生会终身铭记,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使命,是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情动情的过程。

二、对待工作,以决心促成果

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必须随时保持敏锐的嗅觉,随时“快、准、狠”地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多渠道地争取外部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基础。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支撑,才能培养高水平的应用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

三、对待发展,以信心铸梦想

集美大学李清彪校长感慨万千地回顾了自己在泉州师范学院任校长时推动改革的艰难历程,他反复强调坚持下来靠的就是信心和决心。厦门大学吴隆增教授以西游记为例指出,唐僧作为一个普通僧人,即无火眼金睛、也无高强法力,却凝聚了一群法力高强的人为其西天取经保驾护航最终完成取经重任,靠的就是坚定的信心。要努力将学校建成重庆有地位、西部有影响、全国有个性的,以“服务0~12岁儿童成长”为鲜明办学特色的教学型、应用型普通本科师范院校,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管理者、服务者,我们都要有为实现上述目标而不折不劳的坚定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团结人、鼓舞人、凝聚人,大家共同为学校发展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副主任 王凡:

学能促思。作为一名思政教师,特别要感谢庄国土教授的专题讲座《一带一路与中国经济全球化困局的突破》,庄教授以宏阔的视野、熟稔于心的数据、生动真实的事例让我们对国家战略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想此次学习的数据研究和收获我也可以运用到我的课堂中,促进自身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学能促醒。我校校训“锲而不舍,止于至善”和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两所学校校训有天然的相近,此次学习之行也让人倍感亲切,我想锲而不舍和自强不息就是在追求本科教育不断完善的精神,止于至善的就是我们大学融入血液的品格和追求。我们刚经历过规范形式上的辛苦和打地鼠一样的工作状态,但一旦进入后评估时代,我们更要追求本科教学骨血上的规范,形成更高层次的内涵文化,我们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到优秀,做到卓越,做到极致,做到止于至善,树立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的精神。

学能促行。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只有将学习的点滴化为自生素质的厚重并运用于工作的各方面中,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笃学不倦、开拓创新的学习态度,秉承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做事原则,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为领导和师生员工服好每一次务。

资产设备处、采购中心仪器设备科科长 朱凯:

一、以人为本,让大学有情怀。集美大学李清彪校长在讲座开始之前,一个小小要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两次要求将已经布置好的面对面交流的“U”型座谈会模式更改为教室的“一”字型座位模式,原因很简单,他知道U型座谈会模式不利于教学,学生长时间侧头看ppt会很不舒服。反思我们自己的工作,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只有我们真正的落实学生的中心地位,积极回应、解决师生关切的问题和合理诉求才能让一个大学充满情怀。

二、运用大数据挖掘学生个性化教育。“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生长的环境,每个学生的成长都应该是不一样的个性化生长,而不是按照工业生长的统一标准长成一个模样。通过聆听谢作栩教授的讲座,可以利用大数据的挖掘分析手段,更好的构建学生个性化培养体系,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个人家庭等建构一个多维度、多方位、立体交织的学生个体,而不是扁平的个体。

三、重视教学中心地位。厦门大学教务处长计国君教授是国家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专家,他向我们介绍了厦门大学对于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路。这些内容对于刚刚经历了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我们来说,犹如久旱后的甘霖,深深浸入了我们的心里。也让我们对围绕教学中心地位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现在的工作要以保障教学为出发点,从服务教学小事做起,切实为教学创设一个良好资源环境。

四、树立积极工作心态,全力以赴工作。一个人的成就不可能超过他的思想观念,许多问题的解决,关键不在能力,而在观念和态度。从表面上看工作不能完成是能力和实力所限,但本质上却是观念的欠缺,更深入讲却是工作态度的问题。振奋精神,调整工作心态需要正能量,而厦大的培训正是为我们注入了这一正能量,它促使我们改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态度。学校未来的建设并不会因为评估的结束而停下前进的脚步,我会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和决心全力以赴。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团总支副书记 蒋曼:

我从一位二师青年干部的视角谈一谈如何做好新时代合格的青年干部。第一,青年干部要坚定信念。我们年轻干部对自己要有信心,对工作要有激情,多看看、多听听,对于组织安排的工作任务要热情对待,要冲到第一线。同时,要沉下心来做好每一件事,不能过于展现自己,不能急功近利,学会稳重,坚定远大理想信念,在政治上保持定力,立志做大事,做一名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年轻干部。

第二,青年干部要练就真本领。广阔的舞台需要有过硬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我们青年干部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学习,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争当“行家”和“专家”。

第三,青年干部要务实勤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青年干部应如孟子所言,摒弃怨气,抛弃困难,丢弃懈怠,怀着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吃亏的精神,努力奋发向上,才能经受住艰苦环境的摔打和考验。

第四,青年干部要勇于担当。新时代下青年干部就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工作作风,要敢于担当,要敢承担责任,较真碰硬,大事难事不畏惧,困难面前不低头,直视矛看不回避;要敢抓敢管,定了就干,干就干好,脚踏实地,挽起袖子,俯下身子。在追求实实在在的发展上体现“担当”,在勇于担当中去体现“实干”,在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中体现新作为。

科技处、社科处(期刊部)项目拓展与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 黎东维:

本次培训的每一堂课,我专心听,认真记,积极思。总结起来,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教育家情怀,二是以学生为中心,三是危机感。教育家的情怀,无论是教育家陈嘉庚先生,还是集美大学校长李清彪、厦门大学计国君,都让我感受到教育家的情怀,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格局,有担当,有胸襟,怀揣教育家的情怀,工作全力以赴而不是尽力而为,大公大气,无私无畏,顶天立地。二是以学生为中心,泉州师范学院、集美大学、厦门大学的改革经验,让我看到他们的胸襟,无不以学生为中心,厦门大学免费的白米饭和汤,让每一个进入厦门大学的学生都能生存下来,学生自由选课,淘汰水课,学生自由选专业,淘汰缺乏生命力的专业,淘汰没有前景的科学研究,等等,所有的改革都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第三是危机感,本次培训触动我最大的,是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校,它们本已走在改革前列,仍在积极思考世界产业格局的变革,思考微课、慕课、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对传统教育带来的冲击,思考大学教育该怎么改才不会被甩在后面。对于刚经过本科合格评估的我们,危机感油然而生。

怎样更好地开展工作,我归纳为三个要点:一是在科技处项目拓展与成果转化中心工作,要为学校争取科研资源,为老师们主动服务,要争取项目年年有突破,经费年年有增长。二是要用数据说话,大数据并不只是计算机专业的事,所有学科都可以做大数据研究,要将数据信息化、结构化,让数据会说话,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信息。三是既要低头思考,也要抬头看路,作为科级干部,更重要的是执行落实,我们有转型发展方向指引,有“十三五”规划的美好蓝图,在日常工作中,落实领导的工作部署,工作落实不搞变通,执行不走样,不牢骚,不空想,不怕吃苦,不怕吃亏,校荣我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外出培训干部通过集中授课和现场调研参观,认识水平、工作能力得到提升,眼界、视野得以开阔,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的反思和感悟,为其他干部和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未来学校党委将进一步加大干部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干部学习目的的针对性,细分培训对象的类型性,创新培训方式的丰富性,为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