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培养
浙大确实大 我们去学学——我校部分干部赴浙江大学学习心得集粹
日期:2015年12月25日 16:14

老师也在授课过程中反复提到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创新创业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和施政纲要中的要点,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驱动下,一方面我们应该继续保持积极打造众创空间、开展创业培训、举办创业大赛等已有的活动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大胆尝试建立创业孵化园、成立创业学院、加强创业课程开设、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推动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的形成。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钟扬教授说:“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

(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副处长 胡轶众)

我们这次学习的教室是普通的,但站在讲台上的人却不普通。浙大派出的授课老师都是很有名气和影响力的专家,不乏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都卓有成就和巨大影响。其中复旦大学教授钟杨《学科专业建设与创新团队打造》给了我巨大收获。

钟杨并未讲解学科专业建设的理论,而是结合他从复旦大学派驻西藏大学的经历,探索了一条可供区域性院校借鉴的学科建设之路。主要有4点:一是在学科布局和发展方向上强调区域特色;二是在人才培养上优先考虑区域社会发展需求;三是探索适合区域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借力国内外支援。

钟杨教授的讲座在学科带头人培养、问题导向研究方法、研究生质量问题调查方面也给了我极大的启示。

(发展与规划处、质量与评价处处长 蒋述东)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这是我这次学习最深的感受。

一是创新发展理念。此次学习涉及到的四所高校无不具有创新发展理念和创新发展行为,如浙大曲线挤进国家首批“双一流大学”试点、宁波工程学院融合德国职业教育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紧扣当地经济社会需要包括机构设置(创业创新学院)、科研平台搭建(长江流域旅游文化创意中心)等等极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二是开放发展理念。四所高校的另一共同点,开放发展理念,无论是对内,或是对外,都有非常积极的开放办学意识,浙大的公办向民办开放、国内国外开放办学;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合作为特色的开放办学;宁波工程学院校每个专业必须对应行业主管部门、大所和企业三位一体合作开放办学。

三是协调发展理念。单就发展规划而言,就可窥见一班,四所学校既有“十三五”短期发展规划,也有“综合发展与改革总体方案”中长期规划,学校高度重视横向各方面和纵向各阶段协调发展。

四是办大学的大视野、大思路、大胸怀??。开班典礼上,培训中心副主任讲,只要踏进浙江大学校门学习过的学员,那怕是短期的研修班学员就算是浙大的校友,发证书发校徽,这既是无限的人脉资源,也是无偿的人际宣传。

(旅游与服务管理系主任 李庆)

通过对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的学习,充分感受到自己在本职工作方面知识的不足,更加感受到学习的紧迫性、重要性。例如:突发事件应对的黄金时间准则,要求不要在灾难发生时保持沉默,由于第一时间没有人担当面对危机,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导致黄浦区区委书记、区长在内的11名党政干部受到处分。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检察机关以涉嫌玩忽职守罪对天津海关副关长兼新港海关关长王家鹏(副厅级),依法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突发事件新闻发言准则,在当今全媒体时代,据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统计,中国网民人数6.7亿,微信平台注册用户5.7亿,媒体面前不要随便发言,事实清楚才说,不清楚或没有授权就不说。与生命有关,让医疗部门发言;与火有关,让消防部门发言;与打闹有关,让公安部门发言。

(党委保卫部、保卫处综合科科长 李韬)

在浙江大学的培训,档次高、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可以说场场精彩,收获很大。最大收获如下:

12.准确定位学校发展,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一以贯之。

2.把深化改革和学校发展统一起来。改革就是释放教师活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3.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决胜未来的关键。要依据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律,做好教师选拔、培养和使用。

4.改革的任务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手段是使教师乐教、善教;学生乐学、会学。

5.信息化是学校建设的方向。

6.充分认识互联网+的意义,深入推进我校各项工作的互联网融合。

7.高等学校传承中华文化是其重要职责,但是传承什么,怎么传承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学前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 李跃文)

在实地参观考察过程中,对浙江科技大学的印象非常深刻。该学校成立于1980年,前身是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工业专科学校。他们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办学之路,逐步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形成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已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对德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该学校的发展启示我们,只要我们找准方向,不遗余力的努力,学校的前景美丽而光明。

在浙大的学习,不再是过去灌输式的学习,而更多地是启发式、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是深层次的现代学习方式。这种学习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自身学习发展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浙江大学不只是学术殿堂,还是处处渗透着浓郁人文气息的人生课堂。在浙大学习期间,强烈地感受到浙大“求是、创新”的校训和“大不自多”的校歌精神。

(数学与信息工程系副主任 吴海霞)

此次培训,我们考察了浙江科技学院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我的感觉是,就转型发展的理念上来说,我们并不比这两所学校落后。事实上,他们已经做的或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我们已经考虑或正在考虑的事情,只是他们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而我们由于起步较晚,在别人已经做明白的时候,我们刚刚想明白、说明白。这个差距是明显的,除了奋起直追,唯有埋头苦干。

事实上,在转型发展的实践层面,我们的做法也基本上符合当前的“标准动作”。宁波工程学院的苏志刚教授在讲课中详细介绍了宁波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做法。如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共建课程模块,依靠教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校地互动、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协调创新团队等等,这些提法和做法对在座的各位领导并不陌生。浙江大学祝怀新教授谈到的大学战略定位和规划要多讲“地方话”,少讲“普通话”,要摸清家底、找出优势和劣势确立发展战略思想,这无疑是我校面向重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0-12岁儿童成长”为办学特色的发展战略最好的理论阐释。当然,这些只能说明我们说好了“普通话”,做好了“标准动作”, 我们要想未来真正能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坐看云卷云舒”,关键得看我们的“重庆话”、“二师话”讲得怎么样。

(文学与传媒系副主任 谢峰)

自学校2013年制定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战略规划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应用型科研的定位和做法。我们搞科研管理,一直存在三个疑问:第一,应用型科研的范围这么广,主要方向在哪里?第二,应用型科研评价的指标很多,评价的要点在哪里?第三,我校应用型科研的领域很多,特色在哪里?在听浙大祝怀新教授、宁波工程学院苏志刚书记的报告后,我寻求到了一些答案。

一是应用型科研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二是创新驱动应当成为我校科研评价体系的要素。三是应用型科研要立足于我校科研实际。我主要想说说第三点。我校有一部分工科,有一大部分文科和理科,在重庆市“十三五”的重点发展领域里,有些以产能、经济价值为衡量指标,有些以技术标准、可复制的经验和有效措施为指标,有些以新设计、新创意为指标,涉及的门类非常广,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科研增长点,所以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哪一个学科会在应用型科研中掉队。应该说,我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应用型科研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建议重点突破,并不是所有能够带来经费的科研项目都能成为科研中长期发展的重点,比如零散的、订单式的项目,如果科研主要的人力资源都放在这类型项目上不利于形成科研集群,并且也会很不稳定。所以更加稳妥,也更容易发挥高校创新引领的方式是选择有前景的方向形成科研集群,有固定科研场地,有持续经费投入,在两到三个领域做出特色,就可奠定我校在重庆市的科研地位。

(科研处综合科科长 杨熊裔)

首先谈谈浙大的校训:求是。很简单的两个字,即指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活动)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求是”是老校长竺可桢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确立为浙江大学校训的。1935年8月,竺可桢发表题为《利害与是非》的讲演,他指出,中国近30年来提倡“科学救国”,但只看重西方科学带来的物质文明,却没有培养适合科学生长的“科学精神”。他说“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益,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

只谈其中一点,那就是他们在探索委托培训的工作规律中的求是精神。作为中组部的干部培训基地,他们一年要完成据说有2500个班次的庞大培训任务,我估算了一下,产值应该在10亿以上,但整个的培训工作包括接机、开班典礼、过程监控都很到位,忙而不乱。他们的《学员手册》中,既有中组部的相关规定,也有班级管理、日程安排、学员分组、学校历史沿革、学校概况、浙大精神、校徽、校歌,甚至浙江概况、学校周边概况、晨读文章都包含在里面,还给我们配备了杭州的地图。这些,既是对浙大文化的有效推介,也让学员对整个培训情况一目了然,可谓培训学员的“全攻略”。

(党委宣传部、网络工作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 余业君)

看了浙江大学高端的研究成果,让我望而生畏,学习了浙江科技学院的经验,又觉得看到了希望。改制三年多,我们学校发展到今天,是全校师生在党委和行政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学校影响力不断提升,特色专业、特色学科有目共睹,转型发展势头良好。但还不够,我们要进一步确定我们的发展目标,经过努力让我们学校名声大起来,人才培养质量高起来,办学实力强起来,让我们每一个二师人挺着胸堂站在重庆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界,师生有话语权,学生有自豪感。

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不能坐等,不能空喊。自信是我们发展的前提;苦练内功是我们的选择;国际化办学是我们的方向;行动是我们当下的任务。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坚定不移的推动转型发展,坚定不移的走特色发展之路,强化特色专业的话语权,发展专业硕士。

以教务处为例,在服务方面我们将首先做好以下几点改变。

1.进一步强化为学生服务,以刚开通的教学服务大厅为契机,进一步思考如何为师生服务。部分岗位尝试两班倒,延长为学生服务的时间。

2.在全处职工中开展危机应急处理教育,学会处理突发事件,为学校的发展作好份内的工作。

3.开展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教务处长带头,平均每周至少与两名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半个小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这些都是面上的,还有很多内涵建设的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与相关院系一道逐步落实。

(教务处处长 张向华)

这次培训时间虽短,但短短7天半时间我们聆听了11堂讲座、进行了3次参观考察。通过学习和考察,让我更科学系统地学习了如何做好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学习了如何培养人格魅力、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等方面的领导艺术。

如何将学到的新理念成功地转化到学生工作的实践当中?这是我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对未来工作的思考主要有三点:一是强化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不仅将所从事的学生工作作为一份繁杂琐碎的工作来完成,更要将学生工作当成一项意义深远的伟大事业来做,从思想上重新树立教育事业的崇高感和使命感,从自身做起,引导和教育我系的辅导员共同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洪流中;二是强化“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学生教育管理和引导过程中,加强人性关怀和人文感化;三是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立足重庆本土、立足我校校情,找准新时期学生工作的定位,打造外语系的学生工作特色,让我系的学生工作最大限度地为服务重庆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学校转型发展、服务新时期外语类人才培养做出积极贡献。

(外国语言文学系党总支副书记 朱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