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第一部分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以主动服务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办学宗旨,根据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需求,与重庆其他高校错位发展,集中面向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培养基础扎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师资和现代服务业人才。

二、专业设置情况

我校2012年改制后开始独立设置普通本科专业,截止2013年,共有本科专业12个,涉及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学、工学6个学科门类,2014拟申报6个新专业。

三、在校学生情况

目前,学校正处于本科办学与专科办学并存的状态。截止2013年底,全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9499人,其中本科生4746人,专科生4753人,本、专科学生比例基本为1:1,随着本科招生规模的逐步增加,专科招生规模将迅速缩减。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3年,我校面向重庆、四川、甘肃、云南、海南、广西、贵州、河南、湖南、陕西和西藏十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招收普通本专科考生3900人,实际录取4165人,比计划数增加265人,录取增幅6.8%。

从层次结构看,2013年我校招生有本科和专科一阶段两个批次。本科录取总数为3057人,占录取总数的73.4%;专科一阶段录取总数为1108人,占录取总数的26.6%。

从生源地结构看,重庆籍学生占录取总数的94%。从性别结构看,女生占录取总数的78%。从民族结构看,汉族学生占91%。从生源城乡结构看,学生来自农村的比例较大,其中农村应往届学生占录取总数的60%。

2012年,我校首次招收普通本科,社会对学校的认知不够,第一志愿填报率仅为46%。2013年,我校本科考生第一志愿填报率提高到为68.5%,比2012年提高22.5个百分点,第一志愿填报人数达3203,占录取总数的76.9%。

从专业类别上看,艺术类专业和师范类专业的志愿填报情况相对较好,美术学(应用美术)专业最高,专业第一志愿填报率为100%;本科师范类的第一志愿填报率达88.1%,比2012年高出20.8个百分点。专业第一志愿填报率高于90%的专业(方向)有美术学(应用美术)、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英语(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等6个专业。

第二部分 师资与办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情况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02人,外聘教师98人;共有各类学生折合9754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9499人,生师比21.6:1。

目前,学校在编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劳动模范1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2人,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重庆市最可敬可亲教师1人,重庆市优秀女园丁1人,重庆市教育系统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后备人选1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2013年新增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

二、本科教学主讲教师情况

2013年,我校专任教师中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比例为95.8%;在各本科专业教学单位中,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100%,本年度开设本科专业课程338门,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总数的比例为20%;学校鼓励教授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3年,学校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投入1450.17万元,生均1487元。教学改革投入55万元,课程建设投入90万元,专业建设投入60万元,教材建设投入10万元,实践教学投入487.69万元。

2013年,学校通过基础设施改造,建成标准化考场103间,多媒体教室改造26间。另外新建钢琴房3间,散打馆1间,均已投入使用。

五、图书及其应用情况

截止2013年底,学校拥有纸质图书77.44余万册,生均79册,其中2013年新增图书2.26万册。拥有中外文纸质期刊936种,电子图书20万种,2013年新增4万种。电子文献数据库9个,电子期刊种类达1.5万种。基本形成了以纸质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多媒体数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全文期刊数据库及题录数据库等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协同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

学校图书馆服务功能齐备,拥有多种现代化服务手段,可为网上用户提供文献服务。图书馆大力加强网络化和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建设,应用金盘GDLIS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建立了馆藏中文图书、中文期刊数据库。文献采访编目、典藏、流通、检索、统计等业务与读者服务工作已纳入该系统管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为全院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文献信息保障和服务。

六、设备及其应用情况

截止到2013年底,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240.16万元,设备总计6472台,单价10万以上的设备值465.53万元,总计27台,其中当年新增值249.38万元。

2013年新增电子数码钢琴143台,建成外语系语言交互式自助平台系统和作文批改系统,现已投入使用。

七、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截止2013年底,学校建有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4312个,校园网主干带宽10G,校园网出口带宽1.01G,多出口线路有效保证了全校师生教学科研活动的需要。

校园网连接了学校南山校区和学府校区,覆盖了全校办公区、教学区、宿舍区,提供了域名解析、WWW等Internet服务,运行着OA办公系统、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图书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在校学生都可以在宿舍、图书馆等区域接入校园网,完成选课、信息查询、教学质量评价、资料查阅等。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2013年,学校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紧密围绕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召开了以转型发展为主题的首届本科教学工作会,新颁布实施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学工作转型实施办法》、《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转型试点专业建设管理办法》、《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等教学管理文件,全面启动了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各项工作。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

1.紧密对接重庆现代服务业,引导专业集群式布局

学校改制以来,对重庆市产业结构、学校自身办学条件、以及重庆市同类型院校办学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在学校“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与重庆市内高校错位发展,以做精做优学前、小学教育,做大做强非师范教育为发展目标。通过紧密对接重庆现代服务业重要领域,引导学科专业以集群方式调整和布局,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群,形成以教师教育、营商管理、文化艺术、信息技术、食品药品五大专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2013年4月,学校启动了本科专业研究专项工作,对各二级教学单位本科新专业申报意向和专业发展思路进行了密集调研,深入研究教育部新颁布本科专业目录,对重庆市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重点从拟新专业与学校发展定位的契合度、毕业生就业情况、专业布点情况、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与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学校2014年本科新专申报提供了依据,使本科新专业申报有条件、有计划、有依据。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在申报的9个本科专业中遴选出“网络与新媒体”、“商务英语”、“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商务经济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小学教育”和“环境设计”等专业上报教育部本科专业平台,经过市教委评审,6个专业上报教育部备案和审核。

2.科学研制专业能力标准,取代传统教学大纲

以专业能力标准取代传统教学大纲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进行的探索和创新。将能力归纳为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行业标准、相关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研究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确定人才培养标准的能力结构,以能力反推知识和素质要求。各专业通过分析本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岗位(群)应具备的能力,对能力内涵进行详细描述,根据内涵确定应掌握的知识,由知识确定教学内容,进而确定课程。学校已研制并出版了《学前教育专业能力标准》,在重庆尚属首创。在此基础上,2013年又陆续研制了全科小学教师“GSP”能力标准、旅游管理专业能力标准、信息技术专业群能力标准全部本科专业能力标准。

3.全面修订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懂技术、会应用、善思辨,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管理能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主要从事一线或现场管理、设计、运行、操作并提供咨询、维护服务,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基于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2013年上半年正式启动了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从专业调研、论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到形成方案初稿、反复讨论修改、专家会议审定、到最后定稿,历时半年多时间。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了校外专家、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反复论证、修改最终得以成型。

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最大的亮点是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新理念。围绕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增加“工作岗位(群)及能力结构体系”部分,构建了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四大能力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全程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

4.启动专业改革试点,引领人才培养转型

为贯彻落实首届本科教学工作会精神,结合学校办学转型的整体部署和教学工作转型的具体安排,学校制定《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转型试点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启动专业转型试点工作。2013年9月,遴选了信息技术专业群、旅游管理、教师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四个专业(群)首先开展转型改革试点。为确保试点成功,学校与试点专业签订了《转型试点专业任务书》,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对专业改革进行有效监管。试点专业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策略,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系统全程化的实践体系建设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学校整体转型提供借鉴。

5.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校级、市级专业建设项目引导,有计划地在每个专业集群中至少建设一个特色专业。充分发挥特色专业在产学研合作、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核心能力课程教材建设及教学评价、学生创业就业质量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集成学校办学优势。

2013年上半年,学校颁布了《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将校级重点专业与市级特色专业申报条件、建设内容、验收标准进行了衔接。上半年,学校组织开展了校级重点专业申报评审工作,遴选出“学前教育”和“旅游管理”两个专业作为2013年校级重点专业立项建设,并推荐这两个专业申报市级特色专业,两个专业均被评为2013年重庆市特色专业。未来三年,学校拟集中资源,全力打造学前教育和旅游管理两个特色专业。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

1.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2013年上半年,学校完成了对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是此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构建以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标准为依据,由通识能力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能力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模块构成。通识能力课程模块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个性发展的理念,设置12个学分的选修课;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以一级学科开设课程,为学生多岗位就业奠定基础;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模块选修比例达到20%以上,其中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设置方向模块课程,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实现同一专业学生多元化培养。同时大幅降低理论课程学时比重,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比重。文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占25%左右,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占30%左右,并将全程实践的理念贯穿到每个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

2.加强精品开放课程的培育建设

2013年建成《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学前教育名著赏析》、《物联网与信息新技术》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饭店管理概论》建设成为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校级精品课程4门。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2门,市级精品课程13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44门。

3.学生学习评价改革

对学生开展多元化学习评价,全程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改变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轻学的现象,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2013年颁布实施《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关于本科生学习评价的意见》,全面开展学生多元化学习评价,将课程平时成绩由原来的30%~40%提高到40%~6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课堂笔记、阅读书籍、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技能训练、作业、实验等),各专业根据专业性质、课程特点自主确定各指标所占的分数比例。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和管理是教学工作重要环节,在教材选用上,学校始终坚持选用高质量规划教材和公认的优秀教材。随着本科教学改革逐渐深入,为更好满足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在学校精品课程、教改立项等教学改革项目的带动下,2013年,我校教师共主编教材16部。

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

1.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全程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能力训练“逐级递进,全程贯通”的理念设计,加强专业综合实践、职业实践、综合问题研究等方面的训练,把创新创业项目和专业技能竞赛纳入实践教学。将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纳入学生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例如学前教育专业,除了常规实践教学外,从第二学期开始至到第八学期,均开设有不同主题的见习与实习活动,第二学期集中2周时间安排保育见习与实习;二、三年级安排场地见习与实习、设备见习与实习、教育见习与实习、游戏见习与实习、早操见习与实习等主题实践活动,第八学期是顶岗实习。

全程实践的引入,将课堂教学与幼儿园真实工作流程紧密结合,有利学生尽快熟悉专业领域,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和积极参加各级别创新创业教育计划项目申报,使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具备创业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创业与就业》设置为必修课程,鼓励教师开设创业就业选修课程。

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团队,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2013年学校组织申报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10个项目被批准为2013年重庆市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现了我校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零的突破。

3.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2013年上半年,学校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和重庆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关要求,制定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并组织开展了“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工作,经过校内外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集中评审,遴选“学前教育实训中心”、“旅游实训中心”两个实验教学中心为2013年我校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转型试点专业为重点,探索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累计校外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1年;按“教学做一体化”要求新建或改建校内实验实训室,实验实训学时比例达到30%以上;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行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法”。

2.深入实施校企会共同育人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我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进一步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找准双方合作的利益趋同点。采用业界知名企业“冠名班”的模式实质合作,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教学、见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实习采用双导师制,学校派教师到行业企业蹲点指导学生实习,并聘请行业企业技术能手或管理专家指导,学校教师通过蹲点指导实习,与行业企业共同讨论生产或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深入了解最新业态,充分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将业界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运用于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通过现场或横向项目为行业解决问题,增进行业对学校的感情,增强行业与学校共同育人的信心。同时,学校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至少三分之一由行业企业的总经理、总工程师以及技术能手授课,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专业技术直接传授给学生,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

3.校地合作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2013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和綦江区共建重庆市级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通过实验,进一步树立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理念,有效促进师范教育的一体化变革,创新构建理论、技能和岗位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优化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教师教育改革创新需要的创新团队和教学名师,加快推进学院教师职前培养见习与实习基地、教师培训实践基地的一体化建设,合作开发一批面向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教育研究成果。

实验区以6年为大周期、3年为小周期开展工作,紧紧围绕职前教师培养、职后教师培训一体化,以“师资共建、基地共建、课程共建、资源共建、学分互认”的“1+5行动计划”,增强教师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引领带动全市教师的改革与发展。重庆第二师院学院聘请10名綦江区教育行政领导、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全科小学教师专业建设委员会顾问、学科教学导师。綦江区聘请10名重庆第二师院学院干部、教师担任綦江区教育顾问及教研机构、教师进修学校、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顾问。双方利用各自优势展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建立7所“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1所“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开展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研究、培训,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以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实习指导力量,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4.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

借助重庆市教委在我校设立重庆学前教育学院、重庆学前教育发展中心,发挥中心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大力开展学前教育教学的研究,为政府决策出谋划策,争取政府支持,将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办出特色;借助重庆市教委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做好重庆市小学全科型教师定单定向培养,探索小学教师培养新模式,走出小学教师培养困境;借助我校与綦江区、江津区、潼南县合作的成功模式,争取与更多区县政府战略合作,为地方政府定单培养人才,拓宽人才培养的路子。


第四部分 质量保障体系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办学生命线的观念。学校明确校院两级党政一把手是本科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定期召开教学专题工作会,把本科教学工作列入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年度工作重点。

学校坚持校领导分工联系教学单位制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状况,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学校党委行政坚持每周一上午用半天的时间,研究学校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各种问题。2013年,校长办公会研究的与本科教学相关的专题主要有:关于召开第一届本科教学工作会的问题;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问题;关于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问题;关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转型的问题;关于转型试点专业遴选的问题;关于学校转型相关配套政策的问题;关于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学的问题;关于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条例的问题;关于重庆市全科型小学教师人才培养的问题;关于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问题;关于外文系网络交互式自主学习平台建设的问题;关于2014年本科专业申报的问题;关于2013年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的问题;关于教师指导学生综合素质技能竞赛管理及奖励的问题;关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与綦江区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问题;关于学校教学急需公共实验室新(改)建的问题等。

教学工作系统每月召开教学工作例会,由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各学院(部)分管教学工作的主要负责人、督导组长,以及教务处、教育质量评价处等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参加,通报教学信息,部署教学工作,交流工作经验,集体研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办法。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

(1)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文件

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根据本科教学管理的特点和需要,教务处对原有教学管理文件进行废、改、立,调整了69个管理文件,其中修订文件54个,废止文件4个,新增文件11个,汇编成《教学管理文件汇编》教师分册和学生分册,进一步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2)建立二级教学管理目标考核机制

为了保障教学规范及教学管理正常运行,确保基本教学质量,学校颁布《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二级教学管理实施办法》,理顺二级教学管理,激励院系发挥二级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职能,自2008年开始开展对院系教学管理工作量化考核,形成了由44项指标组成的教学管理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进行三次评价。2013年院系教学工作量化考核,旅游与服务管理系、经济与工商管理系、数学与信息工程系列综合评价前三名。

2.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2013年我校新成立教育质量评价处,负责全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本年度围绕质量保障开展了系列工作:强化了教学督导工作,按院系专业群配备专职教学督导,负责督导各院(系)教学工作,保证教学督导的专业性;新聘学工督导,负责全校学生工作的督促检查,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监督与评价;制定《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条例》,明确了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职责;制订《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明确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使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有章可循。

(1)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依靠学校、院系两级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实施过程监控,全年校级督导深入一线课堂听课1580学时。对过程监控中的质量监控信息,利用学校OA办公系统平台、通讯、简报等方式及时反馈给相关院系及职能部门,全年发布《督导通讯》14期、《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简报》4期,共计5万余字。

(2) 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本年度评教工作由年度评价改为学期评价,坚持每个学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三方评教,即督导评教、院系评教、学生评教。全年参加评教学生1.6万人次,参评率96.16%。全年评课957门、教师790人,分学期完成2013年《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报告》。

3.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优秀教师示范作用

(1)奖励年度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以学生评教为基础,综合督学、各教学单位评价意见,按10%比例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共表彰39位教师,其中一等奖13名,二等奖26名,分别予以1000元和500元奖励。

(3) 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

制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实施办法》(校行办[2013]112号),组织开展了2013年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各教学单位组织初赛、推荐,学校组织复赛和决赛,全校11名教师分获理论课和实践课的一、二、三等奖。


第五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对学校培养满意度

2013年6月,教育质量评价处组织了2013届毕业生对学校培养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学生对涉及人才培养的22个评价指标平均满意率为91.08%,不满意率为8.92%(见图1)。完成了《2013届毕业生对学校培养满意度调查报告》,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提供了依据。

二、应届本专科学生毕业、学位授予情况

(说明:由于学校2012年首次招收普通本科,故目前尚无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生。以下应届毕业生数据主要为专科毕业生数据,下同)

2013届三年制专科毕业生1920人,3+2学制毕业生213人,总计2133人,毕业人数2020人,毕业率为94.7%。

三、应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3届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截止6月18日)专科为94.67%,最终就业率(截止12月31日)为95.56%。

四、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情况

2013年11月,学校通过招聘会对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单位99家,分别从毕业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吃苦耐劳精神、心理素质、社会实践经历、学习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近三年录用的我校毕业生总体满意率为90.1%,企业普遍认为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好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综合素质较高。

第六部分 特色发展

一、通识课程改革特色显现

1.以生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等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依据学生基础,结合学生爱好及自身发展需要进行改革,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2013年开始,大学体育全部实行分项选修和俱乐部教学,大学英语全部实行分级教学,充分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计算机公共课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1+X+Y”教学模式。

2. 强化管理,提升通识课质量

制定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加强通识选修课的规范管理,全程采用正方教务系统对通识选修课进行网络化管理。精心组织课程申报、学生选课以及课程实施。为强化对选课质量的监控,将院系通识课开设质量纳入院系教学工作动态评估的依据。引入尔雅通识教育平台网络选修课和校外教师开设的通识选修课,满足学生多元选修通识课程的需要。

二、深入推进学生文明修身教育

以新生入学教育为起点,开展文明修身“146”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活动,注重学生内涵发展和文明行为的养成。以“一个意识(安全意识)、四个自觉(自觉爱校、自觉学习、自觉守纪、自觉修身)为目标,以六个行动(佩戴校徽、开口问好、排队有序、守时律己、美化形象、助人为乐)为抓手”,大力加强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充分利用文明礼仪宣讲、讲座、团组织生活、社团活动﹑暑期带薪实习等形式加强正面引导,初步形成“校级重引领、系级重特色、班级重普及”的教育格局,注重学生情商培育和优良品行的养成,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精神风貌。

三、突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1.制定素质拓展方案,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化

根据学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总体要求,积极规划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方案,制定《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方案》,将学生综合素质分模块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与第一课堂的对接。

2.积极搭建活动平台,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搭建社团、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等活动平台,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活动载体。本年度重点搭建五大平台:一是以师范生技能和各专业技能为主的学生专业技能活动平台;二是以辩论、演讲、征文比赛和十佳学子、学习型寝室评比为主的学生学习活动平台;三是以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和科技文化活动为主的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四是以新年晚会、田径运动会、球类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为主的学生校园文体活动平台;五是以三下乡社会实践、市民学校、带薪实习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为主的学生社会实践平台。2013年获得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千策杯”第五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饭店服务)大赛高职组西餐宴会摆台项目、“全国职业院校模拟创业技能竞赛”电子商务企业经营竞赛全国总决赛等全国奖项34项,获得重庆市大学生挑战杯、校园之春、创业大赛、大学生健美操排舞比赛、高师技能大赛等市级奖项136项。

第七部分 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实质性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随着我校办学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急需建立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机制,需要找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结合点,开展深层次实质性合作,以适应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我校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

一是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企业要安排专人管理;企业要安排学生吃住,需要费用,甚至无法解决吃住问题;学生生产效率低,操作中易出问题,增加原材料费用。二是给企业增加风险。学生在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医疗费或抚恤金等费用。三是见习实习学生缺少实际经验,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影响企业声誉。

2.校企合作由学校推进成效不大

校企之间合作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合作,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的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

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比如校企股份合作、实训室进入企业、生产车间进驻院校、院校国有民营、校企资源整合、产学研用一体、高校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对接、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等。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1.从企业引进人才的问题

学校从企业引进具有较丰富的行业经历人才还受到诸多限制,一是受事业单位编制的限制引进数量有限;二是学校的待遇吸引力问题,有真才实干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也是企业珍惜的人才,学校的引进存在一定障碍。

2.聘用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做兼职教师的问题

行业企业人士受到原单位工作与管理制度等因素的束缚,工作时间和精力与学校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矛盾,需要学校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要有所突破。

3.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问题

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存在一定现实困难:

一是动力问题。教师对于到行业企业历练促进自身转型普遍缺乏动力和自觉性,实行柔性正面激励,效果不一定明显;实行强制性政策,效果肯定显著,但可能引起教师群体的不良情绪。需要学校在制定政策时寻找到教师利益和学校发展需要之间的契合点。

二是教师数量问题。教师到行业企业锻炼,需要其他教师教学顶岗。新建本科院校生师比普遍偏高,教师教学工作任务较重,在行业锻炼和现实教学工作任务之间存在一定冲突。需要学校在时间安排、经济待遇、人文关怀、精神抚慰等方面采取系列措施。

三、通识选修课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本科生规模的扩大,通识选修课课源数量需求增大,质量要求更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师、学生对选修课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例如存在个别教师上课内容随意性强、随意调课、学生选课和退选随意性大等现象。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规范管理,比如对课程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学习提纲等教学材料进行检查,坚持新开课开新课合格审核;实行选修课退出制度,教学评价连续两次倒数10%的教师、退选率高的课程或出勤率过低的课程,责令限期整改,否则退出选修课系统。

二是学生出勤和考试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根据教学巡查结果,通识选修课出勤率低于必修课。课程考核方面存在缺少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不规范现象。需要学校拟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比如严格考勤,建立通识选修课巡查制度,学生平时成绩记录依据,提高过程考核成绩比例等。

【关闭】 【打印】

上一篇:2015年度教学质量报告(1)

下一篇: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12年度教学质量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