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之家

青思|《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习书记邀请我们返家乡搞农村调研

※ 习近平带领县委工作人员在正定县街头发放民意调查表。


后来,我们了解到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时非常注重调查研究,非常善于调查研究。他曾在县城大街上临时摆桌子,听取群众意见;在街头亲自发放民意调查表;写信给正定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同事,要求大家实实在在地调查研究。习书记的这些做法,使得正定当年的政风为之一新。


采访组:听说习近平同志在动员会后还请大家吃了顿肉包子,您能说说当时的情景吗?


曹兵海:习书记讲完之后已近中午,他就和教育局局长熊振立带我们吃了顿午饭。从教育局到饭店的路上,习书记和大家有说有笑。习书记虽然年轻,但是我印象中大家称他“老习”,在正定这是一种尊称,可见他与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和亲近。到了饭店,习书记表示这顿饭由他做东,他说:“学子们回来了,家乡就是这样的家乡,现状就是这样的现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就请大家吃顿包子吧。”


那天,我们就餐的饭店是正定县最好的一家饭店,叫“开元饭店”,是非常有名的包子铺。说是最好的一家饭店,是当时正定县的标准,就是饭桌多一些,板凳多一些。天花板上有个老旧的电风扇咣咣咣地转,感觉来回摇晃快要掉下来似的,噪音很大。习书记请我们吃的这顿包子是肉馅的,同学们吃得非常香。我当时又瘦又矮,吃得有点儿腼腆,没有与习书记坐在一桌,习书记站起来喊我:“曹兵海,多吃点儿,包子随便吃。吃完后,我们数一数看总共吃了多少笼屉。”习书记没吃多少,他总是招呼大家,让大家别客气。同学们见习书记这么热情,也就不拘束了,敞开吃了一顿,真是香啊!能吃上一顿肉包子,而且是随便吃,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梦里的事。我记得饭毕,习书记对大家说,这是家乡最好的饭店了,如果有更好的饭店,他还会请大家去更好的饭店吃饭。


那天午饭后,我们二十多个同学被分配到各个调研单位。搞畜牧的去畜牧局,搞植保的、搞栽培的到农业局报到。现在想想,全县这么大,就三十来天,不可能进行全面调研。习书记心中提前有了规划,并根据我们的专业划定了调研分工。畜牧局安排我去韩家楼乡调查养兔和养鸡的情况,这个乡是我们县西北角的一个地方,大概离县城二十多公里。


采访组:你们去调研,乡里村里知道吗?他们有准备吗?


曹兵海:现在有的调研是领导打好招呼,人过去就行了。那时候我们调研,乡里村里根本不知道,习书记就是要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我记得那时候我们还有疑惑,这村里乡里都不知道,我们去调研会不会不受欢迎?习书记就和我们说:“别人不欢迎你,你让别人欢迎了,这也是长本事。”


我调研的时候,一进村,不管男的女的,见到人就打听:你们乡有多少个村?紧挨着的是哪个村?村里谁家养鸡养兔了?谁家养得好,谁家养得不好?韩家楼乡有十几个村子,我走遍了每个村子。有的村子养殖形态多种多样,不是一天就能调研完的。我花了一个月时间靠着打听问出路线图,然后顺着路线图去看实情、作记录,再进行分类比较、分析、归档。这些调研实践,让我掌握了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采访组:听说您重点调研养鸡、养兔的情况,能和我们说说具体的调研和感受吗?


曹兵海:我接受的是有关养鸡、养兔情况的调研任务。这一个月,我每天早晨都是从家里骑着自行车去走乡串户,到晚上返回家里。打听好了谁家养鸡、养兔,有时候再问问如何养的,然后到人家家里先看鸡舍、兔舍是什么样子,再问养了多少只,养得如何。


经过调研,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比如说养鸡,有的鸡舍用破砖砌成一个小笼子状,人即使蹲着也进不去,只能鸡进去,这算条件好的。有的人家住在村外,墙外面就是农地,早晨把鸡赶到地里,晚上鸡自己就回来了,要是丢了就去地里找。饲养的类型都要弄清楚,那时候我去调研都是画图的,真正有规模的养鸡是什么样的鸡舍,尺寸是多少,养了多少,喂的是什么,最后要算一笔经济账。因为习书记给我们动员时,强调了有些事情不要仅看些表面的东西,而要看到事情背后都有一定的成因。比如说,你要知道他为什么盖这么大的鸡舍,为什么能养这么多只鸡,为什么不再多养,等等。不同的规模都有一个制约它的平衡点。习书记说,不要小看外面跑的一只鸡,一只鸡如果跑到地里,吃了掉落在夏收麦田里的麦粒,鸡生成的肉没有饲料成本,但可能下的蛋不规律,下的蛋少;如果鸡是圈养的话,不让鸡出去,鸡吃的东西都要人工自己给,这个成本就高一点,但是鸡的产蛋多一点儿,长得快一点儿。在当时的价格下,这个养殖方法合适不合适?对于这些,习书记要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算明白这笔经济账。


再比如说,养兔子。有的家就盖两层兔舍,有一人高,跟小楼房似的。但是,有的家就直接在地下挖个窖、打个井。兔子有个习性,就是生小兔子的时候要挖洞,它就跑到这个窖里面再打洞,一般打个几米远,把干草铺进去,把自己两排乳房的毛都撕下来做成窝,这样就成了产房。兔子生了小兔子之后,在洞里喂好奶,出来的时候就把洞用土堵上,等下次喂奶的时候,再去把土扒开,里面的空气能够保证小兔子的呼吸,小兔子是死不了的。等到断了奶,大兔子就把小兔子领出来了。第二种方法比较“土”,但非常省钱,这就是民间的智慧。对这些实况我都仔细画了图,窖里面有多少个洞,我们都要趴下去看看有多少个眼。每一家有多少只兔子,有多少只母兔,挖多大直径的窖,有多大直径的洞,兔子一次生几只,小兔子出洞的时候有多长,长多大,出来后喂的是什么,多长时间卖,卖多少钱……都调研得清清楚楚。


这些兔子、鸡养成了都卖给谁呢?当时,也是我们的调研问题。由供销社到各个村里去收购,农民也可自己拿着兔子卖给供销社。那时候兔子不管肥瘦、不管大小,你想卖就随时能卖。其实兔子再喂喂再长长可能会卖更多的钱,但是有的人家急着用钱,就卖得早点儿,鸡、鸡蛋也是这样的。供销社的人走村串乡去收购,农民能及时获得资金。


习书记要求我们的任务不是专门的单一调研,而是要求我们延展视野作更宽广的社会调研。他说,调研中必要时甚至要掀开锅看看——人口有多少,锅有多大,吃的是什么,要对调研的家庭进行全面了解。调研期间,我们有时要到老乡家搭伙,习书记说,“你们吃人家的饭,一定要付钱”,“你们不能嫌弃人家的饭不好吃,因为他们就是那样吃的”。他们家的饭好坏,实际上与他们家养的鸡、兔是密切关联的,与他们家的收入是关联的,饭不好肯定收入少。


调研的一个月,我每天早晨都是骑着父亲的二八自行车带着馒头去,晚上回家整理一天看到和听到的内容,最后写成调研报告,这也是我学术生涯的第一份调研报告——《正定养鸡养兔产业调查报告》。现在看来,这份报告对正定县的发展未必有多大作用,但对于我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提升。习书记独到的视野、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对待下属和他眼中的“人才”所表达的格局与情怀,让我受用终生。


之后,调研报告用复写纸誊写了三份交给了畜牧局。听说畜牧局、农业局把我们二十来个人的报告都给习书记看了,他看了之后挺高兴,就正定的农牧业发展与他们进行了讨论。我的调研报告,可能是因为图文并茂,比较生动,还得到了习书记的表扬。


采访组:通过这次与习近平同志的工作接触,您有什么感受?


曹兵海:第一感受是“实”。我感觉习书记是这样一个人:对事情不看表面,看实实在在的效果。对于我们的调研,他是一个要“干货”的人。他要求我们“老老实实地调研,在调研中提高自己”,“调研报告要写得‘实实在在’——不要写赞美的话,多写政府部门没掌握的情况和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习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说得少、做得多,一心一意求发展。他把求发展变成了真正的做事、真正的解决问题。


第二个感受是“韧”。我们当时就从习书记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内在的韧劲和坚持,我觉得这是他的性格。我非常能理解他现在所说的“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把改革进行到底”,所要表达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追求和伟大情怀。


第三个感受是习书记很善于做青年学生的工作。习书记给我们作动员,是一次启发式动员。他只是给方向,不给画框,不给答案。他给我们提出可能遇到的困难,比如,“怎么让农户喜欢并配合你的调研就看自己的本事啦”,一语点醒梦中人。他深知农村情况复杂,看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不分,不能以偏概全。针对我们这帮正在读大学的青涩“马驹子”,习书记的教育方法很是灵验,充分发挥了我们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个过程给了我们自主和自信,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是我们对自己认识的一次升华。后来我当了老师,越发感到他的启发的宝贵。


第四个感受是习书记很有战略眼光和科学精神。多年以后,我才悟出习书记让我们返乡调研的深意。他要抓正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不拍脑门决策,需要得到农村最真实、第一手的信息。我们农大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到大学受过一些教育后,再回来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了。让大学生返乡调研,既给我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又能给县里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那个时候,刚刚30岁出头的他就有了这样的战略思维和稳健的工作方法。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带领并指导您进行农村调研,对您现在的工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曹兵海:影响非常大。习书记带着我们作调研,一方面我自己对畜牧特别是养鸡养兔了解得更多了,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调研的方法、思考的逻辑都有提升;另一方面,习书记实干、坚韧、科学的作风让我印象深刻,这对我之后做人、做事、做学问影响很大。


我担任了全国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之后,经常和体系里的专家们交流,要形成一种理念——做事要实。我们专家和企业打交道,你说得再好,你技术再高,有这个奖那个奖的,放到企业去,牛不长肉,企业就不会用。企业是要赚钱的,企业也是要“干货”的。我就总和体系里的专家说,别吹得那么好,只有企业用的技术,才是好技术。


记得我们曾到新疆塔城的一个屠宰场去参观,厂长把刚杀好的牛肉给我看,让我评价一下这个肉怎么样。我说,这个肉看着很不错,其实很一般,因为牛没养好。当时我说,你这个牛在去年的时候曾经缺过饲料,牛没吃好所以肉就没长好。如果吃好了吃够了,这块肌肉应该是多大面积什么形状。牛身上能赚钱的肉有110块,哪个月没吃好,相应的肉都会有所反映。每一块肌肉从小到大,都有它的发育最盛期,在最盛期缺了饲料,后面再怎么补也是补不回来的。所以,从这头牛的年龄往前推,就应该是去年缺的饲料。这个厂长不信,当时就问下面养牛的人,结果人家说,去年塔城干旱,农作物旱得差不多了,牛就没有吃够。


采访组:您觉得您当年作农村调研的经历,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曹兵海:我现在带着不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就是本着习书记当年对我们务实求真的要求,以身教为先,力求把他们培养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有自己的养牛场,大牛、小牛、母牛都有。育牛的全过程学生都要参加,牛病了要学着给牛看病,牛要配种了要学着给牛配种,接生也要学,牛栏坏了要修牛栏,完完全全置身在一个养牛的世界。牛要吃的玉米饲料,一头牛一天吃多少,牛场的租金是多少,养一头牛一天多少成本,学生们要自己算一笔经济账,让学生想办法降低成本,学生完全在实战中学习。你不实实在在的,牛会告诉你,你欺骗我了,我就不好好长肉了。


我也经常去,大年三十我就住在牛场,和留守的两三个学生一起把全牛场的粪都清出去,堆得像小山似的;夏天要是没有女生,我就穿着大裤衩子、光着膀子、戴个草帽、穿着破凉鞋和学生一起干。当地的农民说,谁都不会认为你是大博士、大教授。


虽然比较辛苦,但在这种实战的环境下,学生学到了真正能应用于实际的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博士生,从小牛到长大,到杀牛、分割、餐饮,全程都参与了,博士毕业后就到首农当了肉牛项目的一把手;有一个硕士生,一个企业出年薪120万元聘用他,但他没去,而是自己一毕业就创办了肉牛公司,他希望带动更多的养牛户脱贫致富。


当初习书记带领我作社会调研,再加上自己后来的成长,总的来说就是要求实求真,作调研要求实求真,做学问要求实求真,做人做事都要求实求真。我希望现在的一些学生能够自觉扭转追求名利的思想,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和实践。


采访组:听说你们当年一起聆听习近平同志来信的1984届至1987届河北农业大学正定籍的51名大学生中有26名回到正定工作,您能谈谈这封信对大家成长的影响吗?


曹兵海:这封信对我们的影响肯定是很大的,当时我也想回正定,但因为我日语好,学校希望我留校到图书馆情报部工作,负责搜集各个国家的农业信息,所以我就只好留校工作了。


首先,这封信就像一股暖流,在每个人心里涌动。一方面是县里各项工作大发展引发了我们由衷的自豪,激发了我们毕业后投身家乡建设的愿望;另一方面从习书记的这封信里,我们看到了县里对大学生的迫切需求,真心觉得回去是大有可为的。据说有非正定籍的学生听闻这件事后,说:“你们真好,有这样的县委书记,我们也想到你们那儿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上一条:青心|时间的彼岸是理想成真 下一条:青行| 团市委来信感谢我校志愿者在智博会赛会服务中作出重要贡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