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午,我校隆重举行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典礼上,校长万书辉代表学校对2024级新生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他以“涵养正确三观,成就创新人才”为题深情寄语新生。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讲话全文:
涵养正确三观,成就创新人才
在隆重庆祝第40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之际,我们终于迎来了2024级新同学的到来。首先,我谨代表全体老师和高年级同学,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借此机会,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学校的基本情况。这是一所以教育学为主、文艺理工经管法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学校有南山和学府大道两个校区,设有12个二级学院,开办有45个本科专业,学生1.6万余人。办学70年来,学校为地方培养培训了数以十万计的优秀教师、教育管理干部和各行业优秀人才,以今天到场的王毅、王忠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校友成长为行业知名专家,为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学校特色鲜明,“服务0-12岁儿童成长”和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当前,学校正在开展“三教四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特色应用型大学建设,并致力于建设一所富有儿童特色的区域高水平师范大学。计划在2026年,学校将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的校训是“锲而不舍,止于至善”,它要求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绝不轻言放弃;要有至善的动机,并力求达到完美的境界。学校的校风是“负重自强,创新求真”,它要求我们不惧困难和挑战,越是困难越向前;要不拘泥陈规、勇于创新;要勇于揭示事物背后隐藏的奥秘。希望同学们用心领悟,主动成为校训和校风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大学是同学们人生中另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大学生的第一要务仍然是学习。为了实现更快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观和成长观。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才可能解决好大学初期我们普遍会遭遇的心理迷茫问题。
因此,今天,我以“涵养正确三观,成就创新人才”为题,与大家谈谈应当如何认识大学和如何成长成才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理解大学教育
正确理解大学教育是正确开启大学学习的前提。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是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育。把握住创新、实践和唤醒三个要求,方能把握大学教育的精髓。
大学教育是创新教育。它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攻克难题的勇气和钻研精神的培养。正如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所说,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注重在人才培养的全链条从重知识向重兴趣、重潜力、重素质转变,将创新意识实实在在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思考辩论和体验领悟。在培养路径上,应注重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早进项目式学习小组,推动教育教学从“知识为主”转向“能力为先”。大学生是具备创新创造潜力的,学校、教师和我们自己都要强化这种意识,为充分发挥这种潜力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大学教育是实践教育。新时代以来,大学教育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注重第一课堂向第二、第三课堂的延伸,注重向社区、中小学、企业、政府等场景的延伸,注重多主体协同和产科教融合的培养,这些特点的核心就是强化实践教育。大学教育脱离不了书本知识的教育,但更加强调实践锻炼的作用。我们的学前教育学院,就将育人方式概括为“变‘坐中学’为‘做中学’”,就是深谙这个道理的。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清楚:大学学习不光要勤动脑,还要多动手;不光要在知识学习上多实践,还要在增加阅历和增长才干上多实践;不光要在校内多实践,还要走出校门,多去各类社会舞台上锻炼。
大学教育是唤醒教育。大学教育要把许多知识装进我们的头脑,但这还不够,知识教育不是让我们迷失自己,恰恰相反,是要从中找到自我、认识自我并成就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唤醒自我和发现自我。就像哲学家康德对“启蒙”的理解那样,是要把自己从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大学生树立这样的认识十分重要,原因在于,由于习惯了应试教育,同学们普遍缺乏自我认知。那么,大学教育应该如何唤醒学生呢?核心还是在育人方式上,同学们要能记住“四书五经”、“黄帝内经”,还要能把所学知识讲出来,如果还能在诗词歌赋、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等领域发现一些问题,并尝试解决一些问题,这就是自我的觉醒,是自我价值的实现。简言之,“唤醒教育”要求我们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实现从背出来到讲出来到做出来的转变。
二、理解大学学习
正确理解大学学习是让大学生活更有价值的关键。重要的不是弄清楚学习的意义,而是弄清楚学习的本质和方法。把握住求真、求新和求深三个要求,方能取得超出预期的成绩。
大学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目的是求真。陶渊明曾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说法,讲的是喜欢读书仅出于兴趣,不需要过多关注它具体讲什么。探究性学习不一样,它不是囫囵吞枣,它要的是追根溯源、是刨根问底、是揭示奥秘。我国从2004年开始,陆续发射“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卫星,今年还首次实现从月球背面的采样返回。这些科学实验的目的,就是弄清楚月球的地质结构和演变历史,是对月球奥秘的探究,这就是求真。今天,科技上、生活中可供我们探究的对象不计其数,可供我们研究的问题数不胜数。比如今年,我国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达到1961年以来最强,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去问一问、查一查、想一想。当然,求真的行动是靠好奇心驱使的,所以大学生务必要保护好我们的好奇心,并在它的驱使下努力寻找事物背后隐藏的真相。
大学学习是差异性学习,目的是求新。大学学习鼓励推翻现成的答案,寻找有依据的不同理解;鼓励在知识上或者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认知。在大学,比起听老师讲,更应该注重我们怎么想;比起听从老师提供的答案,更应该注重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所以,在大学,求同不是唯一目标,敢于存疑和令人信服的存异才是有价值的。据昌平国家实验室主任李晓亮讲,哈佛大学有条不成文的规定,获得助理教授晋升资格的老师,他的研究方向应当有别于他们的导师。这意味着,如果一个教授还停留在原先博士、博士后的研究领域,他就无法拿到哈佛大学的终身教职。所以,大学生不应只成为老师的继承者,而应当努力成为超越老师的人。我们学校同样鼓励广大师生探索新领域、发现新问题,也希望大家不要总在一个领域兜兜转转。我们既要咬定青山做出成绩,也要敢于并赛道和换赛道,尤其是当某个领域早已被研究透的时候。
大学学习是专业性学习,目的是求深。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爱好广泛,涉猎众多,但也要清楚,浅尝辄止终难有更多收获。真正有价值的学习主要是深度学习,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个领域精深的研究和系统的钻研。那么,衡量一本书、一堂课、一个报告、一篇文章是否值得深度学习有哪些标准呢?我个人的理解,大体有以下标准:新颖的见解、缜密的逻辑、深入的分析、权威的数据、详实的案例和开阔的视野。总之,无论什么领域,凡能为我们提供海量未知信息、能给予我们全新的启发的知识,都是值得深度学习的知识。希望大家能够尽快找到这样的知识领域,深入钻研下去,努力让自己成为具备专业精神和专家素养的优秀人才。

三、理解大学成长
正确理解大学成长是科学规划大学生活的保证。大学成长是以健全人格和核心能力养成为导向的成长。把握住品德、素质和能力三个要求,方能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
大学生成长重品德。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立德为先是大学教育的根本遵循。品德是成为什么人的方向要求,也是底线要求,这个方向不能偏,更不能错。大学生必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应当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我们不培养没有信仰、缺乏信念的人,不培养不懂感恩、缺乏敬畏的人,不培养不负责任、缺乏诚信的人,更不培养数典忘祖、卖国求荣的人。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党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绝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成为民族的罪人。
大学生成长重素质。大学培养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工具,更不是机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我们的素质要求,也是总体要求。我们要力争成为全面的人,而不是只擅长某一方面的单向度的人。大学生只会学习是不行的,思想进步、品德优良,会学习、会生活,爱锻炼、爱劳动、有情趣才是创新人才的画像。这些素质的形成与我们的习惯密切相关,所以大学期间,养成良好习惯极其重要。
大学生成长重能力。大学归根结底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不具备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核心能力,就不可能称得上人才。所以,能力要求是对我们的普遍要求,也是最高要求。社会对我们的能力要求有很多,但最关键的是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这三种能力,我们才能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习上,我们要强化自主学习能力。进入大学,很多同学除了靠学校安排、老师布置,仍然不会自己学习,具体表现是:不会提问、不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思维上,我们要强化独立思考能力。爱因斯坦曾说,即使是职业教育,也永远应该把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这些能力不是靠听别人说来的,而是在工作和行动中自然形成的;创新上,我们要强化调整改变能力。生活中,需要沿袭和传承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我们不能因此失去改变的动力和勇气。对许多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具备接受和传承的能力,而是缺乏改变的意识和能力。上述这些能力对大家的意义非同小可,希望大家从现在做起,努力加以完善和提升。
同学们:大学是一次远行的成长。希望大家像毛主席当年离开家乡韶山的时候那样,立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宏愿,咬定成长目标,找到存在问题,勇于挑战自我,通过四年的努力,成长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