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他山攻玉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榜样示范带 - 他山攻玉石 - 正文

南京师范大学多方联动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

在“课程思政”的新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积极探索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一方面,思政课程坚守阵地,推陈出新;另一方面,其他学科积极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

三大创新与四大结合点: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南京师范大学思政课程做到了三大创新与四大结合点,从思政课程走向了课程思政。三大创新分别是“内容创新、平台创新、互动创新”。“内容创新”着眼于创新认知性课堂讲授,即从“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到“以引导学生理解理论、提升认知能力为主”,解决“教师怎么教”的问题。在完成知识普及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深度讲授和互动,进行差异化教学,讲深、讲透各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平台创新”利用网络平台,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单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学习。丰富的课件和阅读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拓宽知识面;大量生动的音视频教学案例提升学生兴趣,增强对内容的感性认识。“互动创新”即形成互动式学习体验,贯通线上线下,解决“师生怎么互动”的问题。一方面,利用教学平台上的“讨论版”,建立线上互动区。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线下互动。学生在互动式学习体验中调动了主动性,提升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能力。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说明,思政课不再单打独斗,而是与其他的隐性思政汇聚成一股合力。这股合力有四个落脚点:一是“分”与“合”的结合。虽然各类课程归属不同,但是正走向协同,包括队伍之合、学科之合、课程之合,最后形成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大的思政课程体系。二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合。互联网时代,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课程思政要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需求。三是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学要反哺科研,教学当中的研究成果需要转变为科研成果。四是“正与负”。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易受到各方影响,对相同的信息也会作出不同的解读,因此正面引导很重要。循着“全员育人 全程育人”的大思政背景,南京师范大学各学科的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做出探索,将教书育人的使命发挥到最大化。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让德育发挥更大的正能量

隐性思政”并非直接将传统思政课程中的知识注入到教学中,而是从细小处着手,将正能量融入课堂,重新发挥当前人才培养中被弱化的育人功能。通过增强与学生的交流,解惑学生的人生规划与发展问题,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完美结合。在“第一课堂”上,地理科学学院的张书亮教授始终坚持:在传授知识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挖掘学科及专业发展中的“正能量”,让德育回归课堂。作为地理信息科学系系主任,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之余,张书亮教授还兼任着该系2016级4班的班主任。他很享受班主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通过“第二课堂”,用心倾听同学们的学习烦恼,解决课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时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反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将生命健康教育融入金融课程

如何让“高大上”的思政教育接地气?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正在做出探索。以社会上广泛热议的话题为由头,激发学生兴趣点,引发学生讨论是商学院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一大创新举措。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时,学院专门举办了一场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的教学沙龙。师生畅所欲言,将专业所学与现实热点结合,碰撞出了火花。面对当下大学生自杀的现象,商学院陶士贵教授深感忧虑。他在所教授的《金融学导论》《国际金融学》等课程中,利用专业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命是复合型产权。父母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初始产权是父母。随着人的成长,他会有朋友、老师和同学,生命不再属于个体,其产权是复合的。所以我们要更好地珍惜来到世上的机会。”在陶老师的课堂上,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不在少数。相比于以往的强硬灌输,学生显然更乐意为陶教授的“隐性”思政教育“买单”。“学生愿意听,我也愿意讲。”陶老师笑言。

肩负责任: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明灯

如何加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与有效对接?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花菊香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要有正向性。社会工作是一门“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学科,只有教师自身是正向的,才能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塑造。花老师曾经有个学生因为遭受家暴而患有严重抑郁症。花老师利用优势视角的理论,即使患有抑郁症的孩子也有优势,即使在孩子心中那么糟糕的父母同样也有优势存在。她用将近四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开导,最终学生痊愈。“对我来说,挽救一个生命比写很多篇权威期刊的文章更有价值。”

这些是南京师范大学在推进思政教育改革中的缩影。实践证明,打破学科专业间的壁垒,切实发挥好思政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育人功能,高等教育才能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推进“课程思政”不仅需要广泛的全员参与和协同联动,同时也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在强化显性思政的同时,又需要细化隐性思政,凝聚多方力量,真正将育人工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文章来源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更新时间:2018-08-14 10:18
供稿单位:
点击数:

上一条:甘肃甘南:全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