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微专业”就业育人之2023届毕业生岗位工程实训暨职业发展分流宣讲

发布时间:2022-06-06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充分挖掘企业资源,将毕业生就业问题前置化、人工智能学院于5月25日在文峰厅开展2023届毕业生岗位工程实训暨职业发展分流宣讲,由学院副院长付仕明主持并开展,分别从就业形势、学校及企业痛点、职业发展分流三个方面逐步剖析,就业联络人及全体辅导员均参加,学生参与人次高达400余人次。

一、研判形势,科学把握求职关键时间

目前毕业生有五个选择方向:考研、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创业、出国深造和企业就业。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高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考研报名人数再创新高,2022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457万;公务员平均竞争比超过60:1,最热职位竞争比超20000:1;事业单位从2018年的招录人数161942人骤增到2020年的1-10月份招录人数251753人。

付院长在宣讲会现场指出,受疫情、毕业生结构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企业的用人需求明显减少,在同学们职业规划不明朗时期,容易出现跟风考研和缓就业的情况。但“秋招不是等到秋天再招聘”,IT行业大量2B的公司人才紧缺,无职业发展天花板、无35岁定律,底层开发10年的工作经验年薪可上百万,因此早规划,早筹备是当务之急,同学之间逐步要形成“人人听宣讲、人人投简历、人人找工作、人人签offer”的良性就业竞争氛围。

二、紧贴需求,科学规划育人内容

产学研合作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但学院在前期的访企拓岗工作中,通过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存在一定矛盾。现存问题主要为没有形成成熟的协同育人模式和体系,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解决企业痛点,即校招人员入职后企业需要花3-9个月进行岗前培训,也不一定能胜任职业要求。

付院长在宣讲会指出,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共享资源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双赢合作模式,通过资源互补实现互惠互赢;同时鼓励同学们要放眼未来,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珍惜实习实训机会,补齐自身短板,成就更好自己。

三、把握方向,精准发力找准賽道

目前,学院将通过发挥信息专业特色,坚持产教融合、积极拓展与企业的合作,深化“走出去、请进来、深合作”的工作模式,使学生通过企业培训、校内外实习实践、顶岗实习等在专业技术技能、综合素养、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企业培养出大批“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宣讲会现场,付院长针对同学们关心的职业目标确立的问题,提到学院目前实施的“微专业”就业育人工作是基于目前大三同学的专业背景,将职业发展方向划分为软件开发与测试、智能物联开发与测试、大数据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少儿编程教师)、考研考公、自主创业六个方向。针对就业的方向,对学生进行“微专业”分流。从5月底开始,学院将邀请行业知名企业进校园开展 “企业宣讲在身边”、“一对一”就业岗位推荐、就业指导“加油站”等活动,将就业前置化,及时解决学生就业中的难事急事。

通过2023届毕业生岗位工程实训暨职业发展分流宣讲,帮助克服学生“懒就业”、“慢就业”的心态,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为推进202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同时付院长在宣讲会结束之时,对同学们提出建议:选择一个好的方向比一昧的努力更加重要,互联互通、人工智能是符合时代脉搏的赛道,希望同学们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坚守自己的主流价值,就业领航,乘风破浪!(文/陈璐  图/王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