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

发布时间:2021-10-1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加强成渝地区教育协同发展,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共同研究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重庆市委、四川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牢固树立教育一体化发展理念,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改革创新试验区、协同发展示范区、产教融合先行区。

(二)基本理念

坚持优先发展,坚持融合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坚持改革发展,坚持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形成与成渝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系统完备、服务完善、办学多元、管理科学、开放共享的制度体系;成渝地区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机会进一步扩大,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更加普及的发展目标;高校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能力全面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全面提高,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全面提升。

二、优化提升教育功能布局

1.突出教育双核引领发展。强化重庆、成都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教育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提升成渝发展主轴的教育。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发展高水平高等教育、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持重庆两江新区探索市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逐步推动上升为国家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支持四川天府新区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推动上升为国家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2.促进毗邻地区教育协同发展。推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创建万达开川渝教育统筹发展示范区。支持潼南遂宁、大足资阳等成渝中部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优化成渝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和功能布局。共同推动渝西、川南融合发展,支持共建川渝毗邻地区教育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支持两省市毗邻地区教育同城化发展,加快研究实施推进教育同城化的举措。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在学生学籍管理、毕业生就业信息、教师资格证书查询等方面实现数据共享。探索改进同城化区域内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动教育公共服务由按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转变。

三、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

3.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互联网+教育”,搭建优质教育云平台,构建教研、研学实践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施数字学校优质资源共享项目,推动优质数字教学资源面向成渝地区教师、学生全面开放。加强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统筹使用,共建共享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等校外教育资源,合作打造精品研学项目。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合作,共建共享品牌赛事活动,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相互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鼓励和推动区域间基础教育对口帮扶项目,特别是助力教育欠发达区县的提档升级,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覆盖面。

4.推进教师能力素质提升。推进成渝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跨区域跟岗研修、挂职交流,试点教师职称职务互认,举办成渝地区师范生技能大赛。联合培养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加强成渝两地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渝教师教育等联盟建设,推进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与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院校深度合作。以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为依托,创建成渝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和优质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机制。

四、加快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5.推动职业院校提质培优。组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协同推进“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建设,整合西部陆海新通道相关省、区、市职业教育资源,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推动共建优势专业、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推进学分互认、实施更加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等方面交流合作,推动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共同实行“1+X”证书制度,建设一批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共同争创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专业以及产教融合示范城试点。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资格资历互认,引进一批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优秀师资团队、国际通用职业证书。

6.推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建立川渝两省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鼓励两地优质高职院校以积极灵活的形式与区域内其它职业院校开展实质性合作。联合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活动周和“川渝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发展一批品牌化、连锁化和中高职衔接的职教集团(联盟),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发挥职业院校优势特色,联合打造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平台,联合建设一批职业教育专业群,推动职业院校(职教园区)与产业聚集区深度融合。协同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提升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五、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7.构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成渝地区高校协同创新体系,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创新资源开放与共享。争取国家重大科研平台资源更多布局成渝地区高校,争取国家前瞻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新基建设施等。共同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高校发挥学科互补优势开展科研合作。积极推动境内外一流高校在两地设立分支机构、重点实验室、研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支持高校引进国外知名大学优势资源,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推动高校创新支撑服务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集群发展,共同推动符合条件的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强创新资源开放与共享,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立高校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实现专家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师资互聘和学生互访,实现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推进“双一流”建设,争取国家对“双一流”建设的倾斜指导和支持,推动两地高校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和实践创新系列大赛等学术交流。推动国家部委局共建成渝地区地方属高校,提升高校办学能力和水平。支持两地高校深化合作,加强科教创产协作,参与共建西部科学城。

8.提升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水平。实施成渝地区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异地交流计划,建立高校教师访学机制。建设成渝地区中外人文交流协作平台,深化成渝地区教育对外开放协同发展,鼓励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建设开放共享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实习实践基地和实训基地。共同举办成渝地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享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资源。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建设大学生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艺体类专业统考专家共享机制,争取部委属高校向重庆、四川增投招生计划,地方属院校互相增投招生计划。共建一批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科研平台,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联合打造一批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一批产学研用合作共同体。

六、推动社会教育规范发展

9.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民办教育机构到成渝地区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引导民办普通高中错位发展、多样化特色办学,支持社会力量到成渝中轴线地区依法规、按条件举办高等教育。鼓励优质民办学校开展符合国家规定的跨区域合作办学,支持民办教育通过国际交流提升核心竞争力。稳步推进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共同研究出台相应改革方案和政策法规。协同打击违法违规办学行为,共同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化发展。

10.全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联合建立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成渝地区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推进终身教育“互联网+”创新建设,实行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结果互通互认。实施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资源共享行动,共同打造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示范区(市)县和示范基地(点位),支持和鼓励组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联盟,联合举办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论坛,建成一批示范性学习型组织。积极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合作交流,共同研究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川渝语料,促进川渝方言文化保护和传承,充实完善语言资源库。探索建立语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一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共同打造川渝中华经典诵写讲专家队伍。

七、创新教育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11.完善党建引领机制。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教育协同发展正确政治方向。建立两省市教育部门、学校党建工作协作交流机制,推动党建优质资源、专业人才、组织平台共建共享。联合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共同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共建省际(校际)课程思政资源平台。健全两省市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督促落实重大教育合作事项。完善联席会议联合办公室定期会商机制,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建立专项工作组定期沟通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合作事项和项目。

12.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共同争取将事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教育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纳入国家规划、教育部规划和区域“十四五”规划。积极争取教育部进一步研究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配套政策,加大对教育协同发展的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依托两地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成渝地区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构建重大问题决策咨询服务机制,联合发布区域教育发展报告。建立健全两省市教育督导合作机制,全面提高区域教育督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