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党的事业 竭诚服务职工

学习园地
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学习《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论述摘编》
发布时间: 2024-11-15 15:11 浏览次数:

三、坚持“四个面向”,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锚定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远景目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摘编》第三、四专题,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辟论述作了充分反映。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目标方向。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支持和鼓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对标一流水平,根据国家发展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要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要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要建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特殊调配机制,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加速集聚、重点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要放开视野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要用好用活各方面人才,坚持以用为本,精准高效配置,确保人才得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能。要树立阶段性用才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要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保障机制,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摘编》第五专题,集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

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机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得不够、得也不够,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没真正建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多年困扰、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必须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为基础,形成协同育人模式。要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改革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怎样用好,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真授、授到位,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用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用人单位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用不好授权、履责不到位的要问责。

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长期以来,一些部门和单位习惯把人才管住,许多政策措施还是着眼于管,而在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措施不多、方法不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进一步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不能简单套用行政管理的办法对待科研工作,不能像管行政干部那样管科研人才。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放手让他们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要改革科研项目管理,优化整合人才计划,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

完善人才评价指挥棒。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一个突出问题是人才评价体系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仍然严重,人才帽子满天飞,滋长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明确破四唯后怎么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完善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要继续采取措施为帽子热降温,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推动人才帽子、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要用好人才评价这个指挥棒,完善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把科研人员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资料来源:共产党员网


上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
下一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