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概况

 

     科研概况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坚持主动对接国家和重庆市政府重大战略,在历届学校领导的深切关怀与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紧密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的理念,深入开展应用性、创新性科学研究,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强化科研团队建设,实现了以科研推动教学发展、以教学促进科研进步的良好循环。通过不懈努力,学院学术团队结构日益优化,研究方向逐渐明确,科研经费持续增长,科研成果不断累积。

1.师资队伍优化精良

学院现有一支治学严谨、专业过硬、师德师风高尚、队伍结构优化、科研能力卓越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7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0人,高级职称占教师总数的45.1%,获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4.3%,双师双能型教师39人,占比50.7%。历年来,学院通过引进、培养、提高结合的方式,派遣近20名教师先后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加州理工大学、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学等海外知名学府学习深造。学院已经基本实现了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梯队化、学历的高层化和职称的高级化。

2.科研成果丰硕显著

在国家、地方和学院大力科技投入的背景下,学院近年来围绕药物创新创制、生物制药工程和食品制备加工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科研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五年来,学院共获批科研项目总数22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立项省部级科研130项、校级科研项目42项,经费总额近2800余万元;学院教职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总数241篇,其中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Food Chemistry》等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46项,转让17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奖励4项,其中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获行业性科学技术发明奖等15项,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项目金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学术性工具书、译著、编著共计8部。

3.科研平台与团队建设发展迅速

学院一贯秉承教学为要,科研兴教的理念,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的浪潮之中,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近年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推动与宏利带动下,学校加大了对我院科研平台的建设投入,利用德促银行贷款项目、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项目等经费支持实验室专业设备的添置,学院科研实力迅速壮大,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目前,学院以食品和药品两大领域为核心已建5个市级科研平台、1个市级科普平台、1个市级协会以及3个校级科研平台或研究所,为教师科学研究和学生实践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积极响应我校关于服务0~12岁儿童成长的办学思路和理念,学院自2012年起,结合本院专业特色,从儿童膳食、儿童营养、儿童药物及儿童日化用品几个方向出发,先后成立了优益鲜复合调味品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创新创业团队、儿童特医食品的作用机制及产业化创新研究群体、三峡库区药用资源利用创新创业示范团队、多手性中心含氮杂环类化合物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团队等4个创新科研团队。

4.成果转化与利用收效颇丰

学院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深入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体、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学院成功将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创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近五年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如下:

(1)编写出版《长江三峡天然药用植物志》,2022年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标志着国内有了第一步系统研究三峡地区天然药物的专著,在行业树立了标杆和引领作用,有了真正说服力的研究样本。该著作被三峡库区云阳、巫山、石柱等农业委员会作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技术培训的指导用书,帮助库区中药材种植户脱贫增收,产生了上亿元的经济价值。

(2)《重庆市中药材标准》部分品种制定,制定了川黄芪、川银花、川赤芍、软滑石、官桂、红娘子等10个重庆市中药材地方标准,对重庆市中药材种植、生产、质量检测等单位控制产品质量,指导药品生产供用单位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3)与巫溪县科技局签订合同,开展三峡库区特色道地中药材种苗繁育和新品种选育基地建设,项目经费达50万元。该项目不仅促进了三峡库区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与增收,为库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学院专家团队定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确保技术成果真正惠及基层,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良好模式。

(4)与深圳市天维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开展天维菌素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经费50万元,充分利用学院在生物科技领域的研发优势,结合深圳市天维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的市场经验和生产能力,深入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共同攻克天维菌素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5)与重庆雁栖湖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多农药残留非靶向检测技术及天然净化剂的开发项目,项目金额达100万。该项目将充分整合双方在科研、技术及市场方面的资源,共同致力于突破多农药残留非靶向检测技术的瓶颈,开发出更为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同时,双方也将聚焦于天然净化剂的研发,力求找到能够有效降解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的创新解决方案。

(6)与重庆德辉气体有限公司开展代智能温室二氧化碳调控系统项目,项目金额达100万,该项目将突破传统温室气体调控技术的局限,实现二氧化碳浓度的精准控制和自动调节,为现代温室农业提供一种高效、智能的二氧化碳调控解决方案,以优化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温室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7)转让发明专利17项,与善恩康生物科技(苏州) 有限公司、江苏新申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善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庆百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智合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并转让专利累计17项,金额累计121万元。

5.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卓有成效

学院注重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将科研思维和方法融入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主持获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近五年,学院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2项,其中市级16项,国家级6项,立项大学生科研项目87项。据不完全统计,累计超过300位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先后近百名学生参加国家级、重庆市级的化学、食品类专业技能大赛,其中近30人次获得国家级金银铜奖和重庆市金银铜奖,学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8篇,申报实用新型专利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