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息公开首页 > 综合管理 > 管理规章 > 正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的试行意见

 

 

校地合作是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水平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为适应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需要,立足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通过推进校政企会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促进学校转型发展。现就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校地合作的重要意义

(一)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必然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由以量谋大战略到以质图强战略的转变,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其关键所在。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应由社会需求来决定。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学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创新,集中优势资源,创新多种形式人才培养联盟,探索多种主体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有利于高校建立引领社会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制度、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为地方和行业培养急需人才。

(二)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是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现实需要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亟需促进科教与经济紧密结合,扩大社会力量对大学办学的有序参与和监督,推进高校与地方、行业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形成协同合作的有效机制。立足学校实际,深化校地合作,搭建和拓展合作平台与渠道,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围绕学校发展重大问题进行咨询与指导,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协同科技创新,提高校地合作的质量和效益,是学校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凝练办学特色、拓展办学资源、提升办学实力、促进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重要途径

扩大社会合作,促进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的优势互补与共享、协同与竞争,是真正激发高校创造性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化校地协同合作,充分学习、吸收先进的发展理念,整合、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不断拓宽办学思路与渠道,将成为启动新建本科院校后发优势转化的动力引擎,对增强学校自我发展的活力和实力、激发全校上下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准确把握校地合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学校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联系合作,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为导引,以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为抓手,以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合作开展智力共享、人才共育、就业共促为目标,形成校地合作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紧密衔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体系、新机制和新格局。

工作方针:学校校地合作要坚持“拓宽渠道、整合资源、完善管理、共谋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开放办学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学校与地方、行业企业之间不断创新合作模式、丰富合作内容、提高合作层次,增强服务社会的动力和能力。坚持特色办学,通过校地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科专业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增强协同创新能力,争取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努力推动学校实现转型发展和质量提升。

工作目标:推进树立一种开放办学理念、建立一套管理运行机制、创新一系列合作模式的“三个一工程”,努力实现由交流互访向深度合作、由着眼短期实用项目合作向立足长远战略合作、由重视项目引进和争取向注重项目实施能力和质量提升的“三个转变”。

----树立一种开放办学理念。坚持开放办学,增强合作意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宽广深邃的视野,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为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建立一套管理运行机制。校内形成“归口管理、部门协作、院系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层次分明、责任清晰的校院(系)两级组织管理体系。校外整合社会力量,统筹协调,凸显校董会、校友会、研究所(中心)等机构的平台功能和窗口作用,着力完善校地合作服务体系。

----创新一系列合作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分行业领域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等。深化校政、校会合作,分类型、分重点与地方政府、研究学会、行业企业等建立合作推进机制。深化校校、校所合作,争取与各层次院校、各类型科研院所建立人才共享机制,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争取在促进资源整合、科技成果申报及转化等方面实现突破。

三、扎实推进深化校地合作的重点工作

(一)强化开放思维,提升校地合作的高度

1.深刻把握校地合作方向。深入了解国家、地方重大建设规划和改革政策动向,准确把握产业机构调整、重大项目实施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跟踪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实施的新进展,围绕转型发展工作主线,科学谋划,主动出击,拓展合作资源,畅通合作渠道,争取和承接更多的校地合作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与服务,努力创建校地合作示范单位。

2.积极培育合作特色品牌。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和科研基地,深入了解行业和地方需求,确定合作领域,有计划有重点地签订一批战略合作协议,精心策划一批课题研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成果转化、基地共建、技能培训、联合人才培养和师资挂职锻炼等合作项目,并聚集全校优势资源,大力开展合作项目联合攻关,策划、打造和培育一批特色精品项目,形成品牌影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并以此为破解点助推学校转型发展。

(二)优化宏观布局,拓展校地合作的广度

3.优化区域布局。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办学优势,充分发挥校董、校友等社会资源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校地合作的积极性,优化重点合作行业和区域布局,持续推进与重庆各区县以及西南地区等区域的战略合作,深化与产业园区、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建立校地合作协同发展战略联盟。通过构建校地合作的信息网络,建立快捷、有效的合作交流信息沟通机制,打造开放合作、资源共享的服务窗口,逐步将战略合作网络扩展到服务西南、辐射全国。 

4.拓展合作领域。充分利用学校教师教育积淀深厚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拓展合作领域,针对重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定位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需求,重点在教育、商贸、文化、信息和健康五大服务领域,广泛开展人才培养培训、产品开发设计、产业发展指导、历史文化挖掘、人力资源开发、经管模式研究及发展战略咨询等多种方式的合作。通过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系,定期或不定期组团深入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进行合作交流、项目对接、方案策划,与各方形成规范、持久、实效的合作机制,实现每个院系都有与其开办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关的稳定的合作单位。

5.夯实合作载体。加强校董会建设,进一步完善校董会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优化董事会结构,调动各董事单位和董事推动校地合作,关心、参与和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校董会对学校重大发展事项的咨询和指导作用,深化与董事单位的实效性合作。切实发挥校友联谊会的桥梁纽带功能,广泛联络校友,探索分地区、分行业的校友会建设,完善校友会定期交流机制,发挥校友关心母校发展、支持校地合作的重要作用。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一批示范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促进政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校企合作载体建设,特别是共同建设工作室、研究所、实验室等合作平台,提升合作的质量和效益。

(三)推动产教融合,挖掘校地合作的深度

6.强化人才培养合作。始终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功能,把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深化校地合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以开放的视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文化素质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特色性、专业型、规模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新教育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校地合作对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贡献率,为地方和行业培养急需人才。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校地合作的平台支撑作用,完善人力资源建设机制,提升队伍综合素质。选派教师到地方、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参与技术研发和管理服务;完善“双师”教师执业资格认证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职业资格认定;引进或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高级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专业教师与行业教师互促共进,不断提升教学、科研人员队伍整体水平。

8.加强应用科学研究。拓展学校横向科研合作,在重庆市教师教育、营商管理、文化艺术、信息技术、药品食品等行业领域,探索基地、团队的共建模式,建立全面、长期、互补的合作关系,不断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整合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联合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等打造智库,为科学决策提供咨政服务。组建一批教育、管理、法律等咨询团队,不断增强咨询服务能力,形成若干专业领域的咨询服务优势,开展更多高层次或接地气的咨询服务项目合作。

9.推动社会培训与服务。发挥学校作为重庆市干部教育、教师教育主要培训基地的品牌优势,围绕0-12岁儿童事业及相关行业、产业发展,拓展培训领域,创新菜单式、模块化等课程培训模式,优化培训课程结构,整合各领域的培训和师资力量,打造合作培训大平台,提升培训质量。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组织开展各类专题培训和特色培训,不断扩大学校的培训影响力,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10.促进办学条件改善。立足学校区位优势和办学特色,通过采取共建共享模式、提供各类社会服务等方式,争取办学资源以促进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加强与学校董事单位、行业企业、校友之间的沟通合作,吸引和激励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支持学校发展建设。积极鼓励校内各单位和个人开拓合作渠道,向社会募集或整合办学资源,改善教学和科研设备设施等办学条件。

四、切实加强校地合作的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推动校地合作是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学校列入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全校上下应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学校对校地合作的决策部署上来,科学规划,积极作为,重在落实,扎实推动校地合作工作,努力打造全方位开放办学新格局。

(二)组织保障。成立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校地合作领导小组,负责校地合作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渠道拓展和平台搭建,定期召开校地合作工作会议,研究并通报校地合作工作情况。对外合作处作为领导小组的执行部门,归口管理校地合作工作,指导、支持和服务二级单位开展具体合作。各职能部门要立足部门本职,分类管理合作项目,超前思考、认真研究、提供政策服务,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和协力配合开展校地合作工作。各教学单位是校地合作的实施主体和合作项目的责任单位,应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制定本单位校地合作规划,打造和培育有特色和实效的合作项目,推进校地合作常态化。

(三)队伍保障。加强校地合作工作队伍的能力建设,强化合作意识,增强合作拓展能力,开展校地合作项目策划、合同洽谈能力培训,不断增强校地合作综合能力。加强校地合作项目实施团队建设,组织了解行业与地方发展需求、具备市场开拓能力和相应专业特长的专业人员,形成满足合作单位实际需求的专业团队,增强项目承接能力,形成项目实施的互动机制,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层次。强化校地合作工作的管理职能和岗位职责,要求教学单位指定专人负责校地合作工作,逐步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的校地合作工作管理服务队伍。

(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校地合作规章制度体系,出台校地合作管理办法,规范和促进校地合作工作的具体运作,将校地合作工作绩效纳入职称评审、双师型教师认定及年度考核范畴,对在校地合作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形成学校校地合作工作的评价、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格局,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五)经费保障。积极开拓资金捐赠渠道,规范社会捐赠管理,探索设立校地合作发展基金,加强基金运行流转的监督、评价、管理和激励, 发挥基金效能,提高使用效益。各教学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从相关经费或其他收入中列支校地合作经费,推进校地工作扎实开展。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201412月学校印发的《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的试行意见》(校行办〔2014〕277号)同时废止。

 

【关闭】 【打印】

上一篇: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信息公开实施细则

下一篇: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公文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