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息公开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2015)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2015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学院按照两步走的发展步骤,以改制工作为统揽,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原则,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办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成功改制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站上了普通本科院校发展平台,为学院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好了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贯彻落实国家和重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重要时期,是重庆市基本建成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建成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是学院加快办学转型,步入普通本科院校正常发展轨道的创业时期。作为新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要准确把握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抓住关键问题,不断审视和回答“办什么样的本科学校、怎样办好本科学校”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大力提升教育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十二五”期间学院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学院的办学现状

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两大专业群。学院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现有10个二级教学单位,普通本科专业10个(含4个方向),普通专科专业35个,成人本科专业11个,成人专科专业16个,专业主要涉及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主要集中在教师教育及现代服务业两大领域。现有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1个,重庆市教改试点专业5个、示范专业1个;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2门、重庆市精品课程1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重庆市教学团队6个。

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院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形成了“2.5+0.5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221”(基本素质与能力+职业素质与能力+岗前强化)的课程体系结构,编制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能力标准》,建立了“三全”(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全程的教学工作检查、全方位的教学工作考核)的质量保障体系。实施“三三三”学生工作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五个工程”,学生综合素质得到稳步提升,201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4.4%,学院再次被授予“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称号。

创新队伍建设模式,师资结构不断优化。实施“三横三纵” 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601人,专任教师410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205人(博士31人),占专任教师的5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290人,占专任教师的70.73%,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176人(正高43人),占专任教师的42.93%

强化教育科学研究,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学院以教育科研为着力点,不断提升科研促进教学的水平。近5年,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3项,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9项,教师发表论文被SCIEIISTP收录127篇。学院与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申报的重庆市第三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已接受专家实地考察。学院在统筹城乡教师教育研究、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研究、双语教学研究方面形成研究优势。可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生物化学导向的创新药物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科技转化成果。

发挥继续教育优势,服务基教成绩突出。学院依托市教委设立在学院的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等“五中心四基地”,形成了“职前职后一体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统筹”的办学格局。“十一五”期间共完成国家级、市级等非学历培训项目86121647人次,其中直接培训55344人次,较“十五”期间增加4倍,是全市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被评为重庆市 “十一五”教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学院现有学府大道和南山两个校区,占地621.4亩,校舍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14.9万平方米。建有设备先进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配套完整的学前教育实训中心,以及计算机中心、语言实训中心等公共实验平台,共有实验实训室191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4194万元。建有教育实习基地74个,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134个。馆藏纸质文献73.9万册,电子图书16万册,中外文期刊1800多种,纸质报纸100余种,电子文献数据库10个。学院固定资产总值近10亿元。

深化交流合作,开放办学逐步拓展。在国际合作方面,学院先后与英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师资培训项目、教师短期访学、学生短期交流方面开展合作。在国内,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西南大学开展对口支援和战略合作。在区县合作方面,学院与四川省武胜县、贵州省六盘水市、贵州省铜仁县和重庆市7个区县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共同开展教师教育研究和人才合作培养。交流合作办学领域得到有效拓展。

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学院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不断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党务公开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十一五”以来,学院党委两次被评为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在市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中两次被评为先进领导集体,学院被评为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

“十一五”以来,学院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改制目标顺利实现。但是目前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办学思想观念上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变尚未深入,学科专业上需要建立本科办学的体系架构,人才培养上培养模式需要改革创新,师资队伍缺乏学术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在办学经费上筹措渠道较为单一,在规范管理上内部运行机制有待理顺等。

(二)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

从政策层面看,《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师范、艺术、体育等行业高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推进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学院的发展面临重大的政策机遇。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将重庆建成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突出、教育发达、人才荟萃的科技教育中心,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建设教育中心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学院作为普通本科学校,在政策上将得到更大的支持。

从人才需求看,重庆市在“十二五”期间,将新增10万中小学和幼儿园专任教师,重点补充学前教育和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科学、综合实践等紧缺学科教师。五年内在全员培训30万名教师的基础上免费培训农村教师6万名。重庆市在“十二五”期间提出构建“1+2+4+N”的开发区格局,全力助推产业结构提档升级,信息产业、金融业、生物医药、旅游业、现代物流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快速发展,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需求将增加180万,学院在加强人才培养,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大有空间、大有作为。

2. 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发展方式方面,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正从外延式发展为主向内涵式发展为主转变,高校要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处理好规模、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面临巨大挑战。

在师资培养方面,重庆现有高校布局结构中,教师教育资源相对充足,同时综合性院校加入师资培养行列,教师教育体系已由封闭走向开放,学院作为本科师范学院,如何寻找办学空间面临巨大挑战。

在专业建设方面,重庆市高校专业建设同质化程度较高,尤其是计算机类、金融类、管理类专业,学院在优化专业结构业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二、“十二五”期间学院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家和重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准确把握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形势,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师资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为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发展目标

2015年,基本实现由成人高等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的实质转变,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打下基础,最终把学院建成重庆有个性、西部有影响、全国有声音的教学型普通本科师范学院。

(三)发展定位

1. 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重庆、服务西部。面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现代服务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2. 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乐学会爱、能保善教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教育理念新、教学技能强、一专多能的义务教育师资;培养基础扎实、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 办学层次定位

大力发展本科教育,适度保留专科教育,巩固发展继续教育。逐步调整办学层次结构,到2015年,基本实现以本科为主的办学格局。

4. 办学规模定位

坚持质量优先,稳步拓展规模,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2000人左右,其中本科在校学生7000余人。

5. 学科专业定位

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建设,逐步形成以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为主干,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师教育专业优先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6. 办学特色定位

以已有的教师教育优势为基础,力争在学前教育办学方面初步形成特色,助推重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基本思路

“十二五”期间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重庆市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从转观念、调结构、抓规范、提质量、树特色5个方面着力,实现学院各项事业优质快速发展。

深入开展本科办学思想大讨论活动,牢固树立“办学以学生为本,教学为先;教学以质量为本,教师为先;育人以能力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按照“做精做优师范教育,做大做强非师范教育”的总体原则,优化学院办学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教师队伍结构。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教高厅〔20112号),分解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落实建设任务,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长效机制。

依托重庆学前教育学院,充分发挥培养、培训、研究职能,打造学前教育品牌,与市属其他师范院校错位发展。依托市教委设立在我院的“五中心四基地”,巩固继续教育,强化学院在全市师资培训上的主体地位,彰显学院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

三、“十二五”期间学院事业发展的任务举措

总体任务是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为重点提升内涵建设水平,以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为基础完善办学条件支撑,到2015年主要完成八大重点任务。

(一)学科专业

1. 主要任务

——力争普通本科专业达到20个左右,基本实现每个教学院系围绕1-2个二级学科门类形成专业群。

——培育2-3个具有一定基础的院级重点学科,力争实现市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

——建设院级特色本科专业2-3个,为建设市级特色本科专业打好基础。

2. 主要措施

——实施重点本科专业建设计划。根据学科专业总体定位,优先发展师范专业,围绕重庆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非师范专业。按照市级、校级、院系三个层次合理部署重点本科专业建设,实施“组建专业队伍、构筑专业平台、凝练学科方向、产出标志性成果、培养高水平人才”捆绑式建设举措,通过教学单位调整、专任教师归口,实现学科专业的聚合式发展,每年确定1-2个本科重点建设专业,加强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建设5个左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本科专业。

——强化专业设置与管理。制定专业建设管理办法,严格实施专业准入、评估和退出机制。按照学科专业建设主要目标,细化专业设置条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做好本科新专业论证。开展专业建设的过程性评估,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对现有专科专业进行筛选、择优建设,大幅减少专科专业。

——加强课程和团队建设。以现有院级、市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为基础,大力建设网络课程,积极打造市级、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力争建成2-4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努力实现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零的突破。每个本科专业确定8-10门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确保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建成5-6个本科院级教学团队,2-3个本科市级教学团队。

(二)人才培养

1. 主要任务

——全日制在校学生达到1200013000人,其中本科8000人,形成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统筹、普通全日制教育与继续教育协调的人才培养体系。

——力争建成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探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争建成1-2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发挥作用。

——保持适度的学生毕业率,就业率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升。

2. 主要措施

——树立本科教育思想观念。认真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树立本科办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发展观,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学分制改革,探索建立“3+1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争取市教委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建设政策,创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推进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合作,在工学、管理学类专业中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五说”活动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推动作用,深入开展书记院长说办学、教学院长和教务处长说教学、系主任或专业带头人说专业、教师说课程、学生说学习系列活动;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改革;坚持教授为本专科学生上课比例100%的基本要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安排骨干教师授课,鼓励教授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分专业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实现人文社科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超过总学时的20%,理工类和师范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超过总学时的25%,高职专科类专业实践教学超过总学时的50%。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考核要求;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实质性合作,开发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指导毕业论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加强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深入实施党建堡垒工程、文明修身工程、学业延伸工程、素质拓展工程和面向社会工程,构建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整合融通的素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队伍建设

1. 主要任务

——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职工队伍,生师比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院校合格评估实施办法》要求,兼职教师数量适当;管理人员数量和质量满足学院事业发展需要;工勤人员比例进一步优化。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70%,其中博士不低于3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40%,其中正高不低于10%

——力争实现“巴渝名师”1-2人、重庆市师德标兵2-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2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4-5人、市级骨干教师10-12人,市级优秀青年教师14-16人的建设目标。

2.主要措施

——实施“南山人才工程”,培养优质人才。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抓好学术技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培养。以带头人为引领,积聚教师队伍,凝练科研方向,培育学科优势。重视对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支持教师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提高学历、参加业务培训与研修。

——加强教育管理,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实施新教师培养“导师制”,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加强新师资教学能力培养。坚持校内继续教育制度,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为青年教师组织教育理论专题学习和教学技能专门训练。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展示,定期组织优秀教师评选。完善科研奖励办法,支持教师围绕学科专业建设从事科研活动。健全科研专职人员管理办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考核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

——引进优质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化队伍结构。围绕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积极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力争引进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的教授、博士20名。采取柔性引进办法,引进国内外名校的智力资源,支撑学科专业发展。扩大高层次兼职教师队伍,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加强兼职教师管理,聘任与学科专业建设相关、有较高造诣的行业专家以及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担任“客座教授”或“外聘教师”。

——加强领导、整合资源,构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机制。成立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研究、协调、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重大问题的长效机制。优化“三纵三横”工作模式,整合资源,形成队伍建设合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相关制度,构建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加大人才工作投入,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定期召开人才工作会,总结队伍建设经验,研讨发展对策,对优秀人才给予资助奖励。

——加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制定教学科研辅助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加大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努力造就一支爱岗敬业、精于业务、乐于奉献的专业队伍,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力保障。

(四)科学研究

1. 主要任务

——争取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高层次纵向科研项目200项以上,横向委托科研项目100项以上,力争推广应用成果超过50%

——争取出版著作、教材100部以上(其中学术专著30部以上),在核心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达到800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5-20项。

——力争建成1-2个市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2个市级科研创新团队和1-2市级重点实验室。

——建立学生科研基金,力争发表学生论文或作品300篇以上。

2. 主要措施

——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根据人才结构和科研方向,对现有院级教学团队进行重点培育,力争建成1-2个市级科研创新团队。充分发挥教授、博士的骨干带头作用,努力培养、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骨干梯队。加强科研人员学术道德建设,提高科研人员整体素质,建立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研究水平较高的科研创新团队。

——提高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和服务水平。坚持开展三年一次的“科技学术活动月”。实行在研项目年审制,督促各级各类项目按时保质结题,及时组织鉴定,形成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加强科研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强化科研管理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改善科研管理条件,提高信息化、办公自动化水平,提升管理效能。

——凸显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特色。以科研平台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建设,及早谋划和启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和支持教师院外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培育硕士研究生点。确定支持文学、教育学、工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科研发展方向。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创造必要条件。加强学科交叉研究,积极开展制药技术、信息技术、食品科技等应用研究,努力争取横向科研项目,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五)继续教育

1. 主要任务

——以师训干训为主导,培育形成10个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学科培训品牌。

——造就5-10名在全市乃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继续教育培训专家,建成250人组成的培训者团队;建成20-30个继续教育培训实习实践基地。

2. 主要措施

——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工作。配合市教委“强师兴教”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学前教育教师、农村学科教师、短缺学科教师、中职教师四支队伍,积极承办国家级、市级培训项目。拓展与区县的联合培训,分别在“一圈两翼”地区建立3-5个合作区县,共同开展区域或区县级教师培训。

——积极拓展相关培训项目。推进与行业、企业、政府的合作,注重挖掘企业经营管理,干部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等培训项目。拓展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培训项目,开设语言艺术、播音主持、演讲口才等社会培训。加强与重庆市职业资格鉴定中心合作,探索开展职业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探索联合培训新途径,进一步与清华大学、华东师大、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单位合作开展高端培训。

——全面加强培训资源建设。加强“高校+远程培训网站+区县研训机构+实践基地学校”的教师教育联盟和教师教育专家资源库、课程资源库及实践基地库建设,逐步形成涵盖基础教育各学科的、“理念先进、业务精湛、效果一流、相对稳定”的培训专家团队;收集整理名师名校长教育案例、优秀督导论文等,形成地方特色培训教材;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深入开展继续教育研究。成立继续教育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加强继续教育调研,参与国家级或市级科研项目,撰写发表继续教育科研论文,形成一批培训研究成果,促进继续教育内涵式、品牌化发展,助推学院在全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发挥好专业性、示范性和引领性作用。

(六)文化建设

1. 主要任务

——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院的发展定位、学科建设和办学特色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具有独特个性和与时俱进的大学文化,将学院建成为市级文明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标兵。

2. 主要措施

——加强大学精神培育。弘扬现代大学精神,大力培育以“锲而不舍、止于至善”校训为内涵的学院精神。通过提倡师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激励师生爱祖国、爱学校、爱专业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大力倡导“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师德风范。倡导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不断完善学术道德规范,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发挥规章制度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激励和导向功能。加强日常管理,强化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和学生课外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加强校园活动精品建设。以“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竞赛活动为重点,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品牌活动。以读书文化节、大学生艺术展演、校园之春系列活动为重点,广泛开展文体艺术品牌活动。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重点,组织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品牌形象塑造计划。建立学院VI品牌形象识别系统。规范办公用品的格式、标识,规范各类牌匾的规格与设计。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建立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记者接待、网络舆情和突发事件应急宣传制度。重视对师生进行品牌意识的教育。

(七)国际交流

1. 主要任务

——国际交流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力争与国外合作办学高校达到10所。

——国际交流合作内容进一步延伸,重点在优势学科和专业方面选派一批教师和学生出国访学和进修。

——开放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国际化、宽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2. 主要措施

——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继续巩固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美国乔治福克斯大学、威尔士兰德里洛学院、格兰瑟姆学院和韩国草堂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关系,积极开辟与德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为教师的进修访学和学生的文化交流搭建平台,拓宽师生的国际化视野。启动留学生招生工作。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项目。将“中英合作重庆市骨干校长培训项目”做成品牌项目。积极争取“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重庆市高校双语师资境外培训项目”等国家级和市级项目支持和经费支持,逐年增加派遣到国外高校研究学习和培训的人员数量。

——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围绕学院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选择学前教育等优势学科或特色专业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提升学院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加强国外智力引进工作。加大引进国外智力的工作力度,坚持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担任专业课的教学工作,积极推进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力争重点发展学科有一定数量的外籍专任教师,提升学院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八)规范管理

1. 主要任务

——按照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初步建成符合本科办学和校情的管理制度体系;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初步建成标准化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2. 主要措施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逐步树立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和效益优先的经营理念,加强管理制度的研究、改革和创新。按照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制定学院章程。根据学院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要求,重点加强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经费投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学风建设等方面的规范化建设,全面构建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强调制度的严格执行,保证教育教学工作运行平稳有序。

——加强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按照《教育部关于在新建本科院校进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02号)要求,做好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教育经费、教学科研仪器、教学条件、学生基本情况、学生课外活动、科研情况、学科建设九类数据的分析采集工作。对数据库数据及时更新,及时分析本科教学状况,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及其质量常态监控机制,促进和增强高校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集质量目标与标准系统、质量条件保障系统、质量组织管理系统、质量监督与评价系统、质量信息与反馈系统、质量改进与激励系统为一体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成立学院教育质量管理办公室,专门研究和实施对人才培养全方位工作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和学生的评教作用,以系级教学工作考核为重点,实施“三全”质量监控体系。坚持高等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建立教学质量奖惩激励机制。

四、“十二五”期间学院事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思想组织保障

以加强党的建设为统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重点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支持校长依法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严格执行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三重一大”、教代会等议事规则和系(部、院)党政联席会议等制度,确保决策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坚持党委民主生活会、党委务虚会、党委中心组学习、重大事项风险评估、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等制度,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办学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考核等工作,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公平、公开、公正选拔任用干部,不以个人好恶、远近亲疏选任干部;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切实提高干部执行力为重点,强化干部大局观念、协作意识,营造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发展环境,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队伍。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继续开展“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工作;认真落实《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和考核,发挥党总支、党支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保障机制,达到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目标。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参与”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分管领导分工包项责任制和《二级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制度;加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重点做好对学校财务、基建、组织、人事、招生就业等部门的监督管理,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做到把人带好、把钱用好、把物管好,确保学校无党风廉政方面的问题。

(二)体制机制保障

深入开展内部治理结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服务改革,加强规范管理,提升行政效能,为学院的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进一步健全依法治校工作体系、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建立重大决策法律审查、风险评估和监督约束机制;逐步建立教授治学的学术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教授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作用,努力营造尊重学术自由,崇尚宽松学术环境的治学氛围。进一步明确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工会、教代会、学代会等的职能定位、职权范围、决策程序、监督督办程序,及时采纳师生员工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统战部、关工委、老龄委、共青团和学生社团组织作用,认真协调各方积极参与学院管理,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科学设置岗位、选才用才,形成学院建设与教职工队伍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和教职工个人岗位职责;建立二级部门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以重品德、重能力和重业绩为导向的教职工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与部门绩效和个人绩效挂勾;探索完善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激励约束机制。

——深化分配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在学院事业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根据“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确处理学院人员经费与事业发展经费的关系,结合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探索建立完善强化岗位、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劳取酬的分配机制;重点向教学名师等优秀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者倾斜。

——深化后勤服务改革。建立健全后勤服务保障、后勤管理运营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积极探索在稳定后勤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途径,构建管理科学、运行规范、服务优良、保障有力的后勤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后勤资源配置,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资产增值水平,增强后勤保障能力。

(三)条件资源保障

——大力筹措办学经费。进一步理顺财务管理体制,强化学院资金统筹和资源配置能力,牢牢把握学院在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和调控力。完善多元化融资渠道,探索形成财政投资、社会捐资、学校筹资、企业出资、后勤社会化融资、校友捐赠等多渠道融资方式,盘活现有资产,广泛筹集学校建设与发展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和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高校教学质量提高、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扩大学校办学经费来源。强化预算管理的刚性化原则,杜绝无预算支出,集中财力确保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工作和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购置、学生资助等经费落实到位,确保教职工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学院重大经费开支的监测跟踪与绩效评价,逐步建立健全学校办学成本、办学绩效、财务风险评估等财务制度,增强学院风险控制能力。加快财务信息平台建设,推进财务公开,逐步实现财务信息资源共享。

——改善公共服务体系。启动新增控规1000亩土地相关工作,根据财力情况适时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启动学府大道校区改造工程。合理配置资源,形成以南山校区为主体、两校区协调发展的校区格局。加强院内大类专业公共实验实训平台和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重点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学前教育模拟仿真实验实训中心,与西南大学联合建设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教师技能训练中心,到2015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到5000万元,建立完善的实验实训保障体系。加强附属幼儿园建设,利用学府大道校区校舍资源,引入高端学前教育机构,联合建成附属幼儿园。努力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实现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型,根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图书资源结构,加大电子资源建设,到2015年,纸质图书总量达到85万册,积极拓展与国内外高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合作范围,努力构建数字化图书馆。加快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批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学生学习资源库、教师科学研究学术资源库,购买开发一批教育教学和管理应用系统,建成适应学院管理和发展需要的信息应用系统,教育信息化主要指标达到市内同级同类高校领先水平,将学院建设成为重庆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

五、规划实施

本规划通过学院制定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科研工作、继续教育、校园建设等专项规划和各院系制定相应发展规划进行细化和落实。

本规划通过学校、部门、院系制定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年度工作计划进行任务分解和实施,规划中的一些重大任务由学院或院系通过年度专项形式组织实施。

学院对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建立规范的监控机制、执行报告机制和定期评估机制。加强重大改革的风险预测与风险评估,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对规划进行调整。

【关闭】 【打印】

上一篇:中共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委员会关于制定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建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