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我爱思政课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讲习所 - 我爱思政课 - 正文

天津日报:天津师范大学王雪超让学生爱上思政课

王雪超 201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曾获得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2017年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天津市教育系统“教工先锋岗”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还获得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第二届思政课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天津市第十二届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天津市《形势与政策》课巡回展示活动优秀课程二等奖等。
王雪超是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同时也是学生眼中的“超哥”,他的教学幽默又不失深度,内容信息量大、又有新意。他的课堂直面现实,充满时代感、又“生活味”十足,学生评价他“得师如此,不枉大学”。他说能取得这些成绩只有一个原因──让学生爱上思政课。

课堂上,他用主旋律话语创新点评影视剧,用童年趣事谈“厕所革命”,用freestyle串讲内容重点……“作为一个理科生,没想到上大学以来听得最认真的竟然是一门思政课,”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韩玉洁说。事实也确实如此,很多学生表示准备带着专业课作业来上课,结果不由自主地被他幽默的授课方式所吸引。

时事评论是他的课堂特色,课前十分钟是他的“找事”时间,家事国事天下事,大事小事身边事,他会找各种各样的“事”带到课堂上去谈,十九大、梁家河见闻、江歌案……渐渐地这一环节竟成了他的一个课堂“招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后,他立即将相关内容写进了教案,并在开学第一课中讲授。

内容老套、照本宣科是学生抱怨思政课的顽症。“教材内容相对抽象、宏观,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二次、深度加工”,入职以来,他不断摸索“问题教学法”,以疑点问题不敷衍、热点问题不遗漏、敏感问题不回避为原则,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课程的重点、难点,社会和学界的热点、焦点,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有机结合,凝练成系列问题。比如讲到“五四运动时期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时,设计成“为什么要批判儒家思想”“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不选择其他主义”“西方国家为什么不选择马克思主义”“今天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等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既有历史回顾,也有现实关怀,既有中国问题,也有国际视野。

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应该是讲故事的高手。他讲故事的最大特点是以故事导入问题,在问题中融入故事。讲好故事的前提是选好故事,他认为选故事应分三个层次:重要事件或人物重评价,在价值判断中消除疑惑,抵制错误思潮;一般事件或人物故事重典型,从资料中寻找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增强课堂教学的新鲜感;个人故事重共鸣,通过教师个人经历,引发情感共鸣。比如在讲“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时,他选取了袁世凯、黎元洪、阿Q三个分别代表当时高层官僚、中层军官和底层百姓的人物故事,引出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结论,达到了化繁就简、通俗易懂的课堂效果。

当然,思政课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否则课堂就会沦为“故事会”。经过实践,他总结出讲故事的三原则:有节奏、有细节、有分析。每15—20分钟插入和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如同相声抖包袱一样,激起学生继续听课的兴趣;故事有细节才会更形象、生动,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最后还必须有分析,把故事作为载体传递背后的道理。

当代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从网络获取信息是他们的习惯。在网络这个思想竞争市场中,思政课教师应该也必须站出来发声,特别是引发社会争论的大事件出现或事关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2016年他设立了微信公众号“超哥有话说”,把课堂上来不及讲的时事以短评形式推送给学生,“写在高考日”“我的返乡笔记”“圣诞节过不过”……一篇篇对社会热点的深刻分析文章,总能引发学生们的热烈讨论。目前,公众号的关注人数已超过3000人,遍布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不乏其他省市高校的思政课教师。

王雪超的教学得到了同行与专家的高度评价。2017年4月,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联盟教学展示活动”上向来自全国的思政课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并被辽宁省、河北省及天津本地多所高校邀请就思政课教改做经验介绍。2017年12月在本校本科教学评估期间,他讲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课,得到专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刘川生教授的点名表扬。

“上课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我爱思政课,也爱上思政课,我的目标是让学生也爱上思政课,”王雪超如是说。

(文章来源于天津日报2018年3月16日第14版)

 


更新时间:2018-08-22 18:47
供稿单位:
点击数:

上一条:中国教育报:思政课可以有趣又有料 下一条:“红船精神”:全面从严治党精神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