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形式与政策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讲习所 - 形势与政策 - 正文

王卫星:中国为什么采取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国,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和平姿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未来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奉行什么样的国防政策,会不会重蹈近代以来国强必霸的历史覆辙?这是当前一些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其实,这种担心早在4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

明朝时期的中国,“就好像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宅院”,政治、军事、文化都曾达到巅峰。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约300项重大科技发明中,约175项是中国人发明的。16世纪末,一位叫利玛窦的欧洲传教士要来中国。出发前,他身边的人都认为明朝如此强盛,迟早会来攻打欧洲。利玛窦带着这样的疑惑来到中国,为解开这个疑惑整整考察了30年,写了许多介绍中国的书,临终前在《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给出了最终结论:在结识了朝野各界的中国文人和官员后,发现他们压根没有想过要派军队去占领遥远的欧洲,他们不是装模作样地说我们不打,而是他们心中一点也不想打。

其实,当时欧洲人的担忧是完全不必要的。早在明朝建立之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颁布了《皇明祖训》,将朝鲜、日本、琉球、柬埔寨等周边15个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子孙对这些国家不得征讨。对邻国尚且如此,遑论万里之外的欧洲。明成祖朱棣继位后,明朝国力达到鼎盛。朱棣派郑和统率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远洋船队,多次穿越太平洋和印度洋,抵达亚洲、非洲数十个国家,却从没有侵占这些国家的一寸土地。历史上溯到1200多年前,中国唐朝诗人杜甫有一首很著名的诗,其中的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战略文化,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正是这种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文化呢?

首先,缘于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文化具有天然的“保守性”。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中国人的传统心态。此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无须外求。这些反映在军事上就形成了固土自守、以德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就不具备其原始驱动力。矗立千年、横亘于中国北疆的万里长城,既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屏障,也是中国传统战略防御思想的物化和缩影。与此相对,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以放牧和贸易为生,大范围的迁徙和流动成为其生存的主要方式,战争成为其获取生活必需品和争夺海上贸易份额的主要手段,侵略和征服在其文化传承中被视为荣耀之举,在军事上则特别重视发展进攻手段,这就是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的不同的战略文化。概括来说,中国的军事理论是内向型、防御性的,更注重军事谋略的运用;从战略层面上讲,谋略主要是强调防患于未然,避难于无形,预测未来,把握时机,趋利避害。西方的军事理论是外向型、进攻性的,更强调军事技术的发展。

其次,缘于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强调“和为贵”。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就把“和而不同”视为“天下之达道”,把“兼爱”“非攻”视为实现人际和谐与国际和平的根本途径。历经千载的“丝绸之路”被世界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给沿线各国带去了中国的友善和文明。明代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携带的国书宣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给所经国家及横跨亚非的海上航线带去了和平和繁荣。而百年之后,西方舰队到来时却到处“跑马圈地”,将亚非拉国家划入各自势力范围,郑和所到的地方大都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中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但没有一句要武力征服全世界的话。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灿若星辰,鲜有人提倡穷兵黩武。中国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不敢为天下先”,即后发制人的防御思想。“百世兵家之祖”孙子告诫明君良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于战略理论金字塔的顶端。可以说,中国自古提倡“慎战”思想,其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最后,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历史上,许多大国在崛起时期,都曾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改变原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如16世纪和17世纪英国与西班牙、荷兰争夺海洋霸权的战争,18世纪和19世纪英、法、俄等欧洲大国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的战争,20世纪上半叶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争霸又导致半个世纪的冷战等。历史表明,超越力量的扩张只会造成国家衰落。坚持侵略扩张型国防政策的国家,不但没有实现和延续其霸主地位,反而元气大伤,遭受严重挫败。正应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那句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失败的关键,在于其只求一味扩张,不知战略守成,中国决不会重蹈覆辙。

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教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经历多次保家卫国、自卫反击作战,但中国从未打算通过战争解决与他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更没有侵略他国的意图,中国决不会走所谓“强国必霸”之路。“不扛旗、不当头”,既是对传统大国兴衰历史的总结,也是中国政府明智的战略选择。

除了上述对历史的继承和借鉴,当代中国采取军事防御思想,也考虑了以下三个重要的现实因素。

一是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人口众多,禁不起折腾。犹如巨型列车,行进速度必须均衡,道路平稳,刹车也不能太快。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就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中国,在保持中国发展中促进世界和平。中国饱受了苦难,知道苦难的滋味,决不会把自己遭受过的苦难再强加于人,决不会走武力崛起这条害人害己的死路绝路。

中国从来没有称霸世界、领导世界的战略意图。中国从自己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充实发展,从现实国际环境中学会成熟行稳致远。关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战略的问题,习近平主席在各种国际场合均作了深刻阐述。国家发展战略决定国防政策,因此,和平发展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中国国防政策的防御性质。

二是中国对安全环境的判断。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基本稳定,但稳中有忧。台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从未停止公开的分裂活动,对国家的核心利益构成了现实威胁;中国疆域广阔,周边环境复杂,有2.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有陆上邻国14个、海上邻国8个,周边地区安全的复杂因素多、热点问题多,对中国的安全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加之一些国家进行战略围堵、牵制、干扰,对中国形成了较大压力;中国还与少数国家存在历史遗留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对中国的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非传统安全威胁突出,恐怖主义、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在中国都严重存在。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面临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爆发有限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为此,中国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但也做好应对现实和潜在安全威胁的准备。

三是中国奉行的总体安全观。总体安全观是一种基于平衡辩证的认识方法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的新安全观。人类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和具有平衡、辩证特点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即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来自世界120多个国家近300位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的主题在北京进行对话交流。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深刻阐述,其核心内容,就是与各国广泛合作,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能更好。这一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结晶,来源于中国数千年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来源于当代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认识和实践,它将中国自身发展与各国共同发展有机结合,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紧密相连,不仅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愿景,勾画了国际秩序的新蓝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而且充分展示了中国决心与世界各国安危与共、守望相助的责任担当。老子讲:“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在一个没有霸权的世界里,各国和平共处,弥合分歧,缔造更加美好的“共同未来”。因此,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那么,中国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与世界各国一样,这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我国武装力量的神圣职责。中国武装力量坚决遏制和打赢战争,坚决保卫边防、海防、空防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在太空、网络空间的安全利益,坚决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

中国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百年艰苦探索出来的。今天,中国如果放弃用鲜血换来的政治制度选择,也就等于放弃了国家的安全战略选择,把民族前途和命运托付于外人,实际上是“自废武功”,必然招致亡党、亡军、亡国的结果。

二是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其核心是强调战略上的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战略上的防御就是,强调遏制战争,同时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确保有打赢战争的能力。坚持自卫立场,就是不主动挑事,但也不怕事;不主动挑起战争,但也不惧应战。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中国拥有少量核武器完全是出于自卫的需要,根本目标是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不是为了打人而是为了避免挨打。能用和平手段解决的,决不诉诸武力,不得不使用武力时,做到坚决不打“第一枪”。在坚决不打“第一枪”的同时,也必须具备强大的反击能力,不能只有防守之功,更要有还手之力。坚持后发制人,就是当有人胆敢将战争强加于我们时,必须奋起还击,不给入侵者以任何可乘之机。

我们渴望和平,我们善待朋友,我们不欺负别人,别人也不要欺负我们。无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我们从来不要别人一寸土地,也决不允许别人侵占我们一寸土地。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三是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当前,我军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和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党的十九大对我军提出使命和要求,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打造坚强高效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中国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就是为了避免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重演。

四是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中国的安全和发展与世界和平息息相关。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深化国际安全合作,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反恐合作、国际护航和救灾行动,举行中外联演联训,积极承担相应的国际军事安全责任和义务,为国际安全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开展军事交往,每年有近400个中外军事代表团互访。截至2017年8月,中国累计派出3.6万人次维和人员,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截至2017年7月,中国海军先后派出了26批护航编队,为中外6400余艘船只提供护航,有力保障了国际重要贸易航道安全。支持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维护全球战略稳定。我们不搞军事同盟,但并不排斥国际间或区域内双边或多边的军事交流与合作。比如,为维护中国的周边稳定、海外利益、海上通道安全以及打击恐怖主义等,我们都努力开展双边或多边互利性合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走过了90年的历程,从自身经历中形成了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的自觉选择,我们正期待着为全球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我们也真诚地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同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发展!(作者为军事科学院副政委、研究员)


更新时间:2018-08-22 17:47
供稿单位:
点击数:

上一条:法治中国,走向更美好的明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综述 下一条:英国小学数学教育向中国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