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高教信息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高教研究 >> 高教信息 >> 正文

长江师范学院立足“三区”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教育扶贫

作者: 来源: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日期:2020/07/06 11:38:27 阅读: 属于:高教信息


近年来,长江师范学院秉承“治学促乡”社会服务理念,立足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以下简称“三区”),自觉将人才培养的落脚点、科学研究的兴奋点、社会服务的聚焦点融入“三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在助力乡村振兴、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中担当更大使命、实现更大作为。

第一,紧贴“三区”大兴乡村扶贫调研之风。一是打造乡村振兴百村行调研品牌。学校充分整合汇聚校内外资源,持续开展“乡村振兴百村行·百名博士下基层”大型调研活动,组织师生对“三区”的100多个典型村庄进行调查,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和有效衔接。二是围绕乡村发展开展系列调研。学校坚持“治学促乡”理念,鼓励广大师生以项目为纽带,聚焦乡村教育、乡村旅游、农村产业、特色村寨、基层治理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把鲜活的调研论文写在“三区”的乡村大地上。三是常态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广大师生深入“三区”农村,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科技支农、教育关爱、留守儿童食品安全等专题社会实践活动,以实践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第二,培育人才增强乡村脱贫内生动力。一是培养扎根基层的人才。通过调研统计,在渝东南5个区县中,任教的长江师范学院毕业生占教师总数的54.94%;近4年,赴“三区”中小学任教的毕业生有2752人。同时,还涌现出很多扎根基层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二是举办各类骨干教师培训。近3年,连续举办5期“紧缺领域教师技术技能国培班”,培训重庆市内180名中职文化艺术类、中学美术骨干教师,为振兴民族工艺培育本土化专门人才。学校举办4期“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项目”,为中西部地区国家级贫困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培养了300多名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带头人。三是开展支教志愿服务。巫溪县天元乡是学校的扶贫点,学校2018年派出10位同学、2019年派出6位同学到天元乡顶岗支教。学校作为重庆市唯一参与平安“村教”工程的高校,2019年组织22名支教志愿者,奔赴“三区”的酉阳、彭水等10个区(县)乡村学校开展支教志愿服务。

第三,协同创新形成特色乡村扶贫成果。一是形成扶贫研究体系。学校形成了“武陵山片区绿色发展”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乌江流域经济社会文化研究中心、三峡库区环境监测与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等省校级平台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构筑了“一山两水”(武陵山区、长江流域和乌江流域)学术地标及扶贫研究体系。二是产出系列研究成果。学校研究团队近3年围绕旅游扶贫、教育扶贫、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等主题出版了系列学术专著80余部,在权威刊物发表相关论文180余篇。为重庆市武隆区、城口县等地编制的“十三五扶贫攻坚规划”“乡村脱贫攻坚与产业振兴规划”提供了长师方案。承担武陵山区、乌江画廊等地30多个旅游项目及产品的开发、设计与推广。三是咨政服务开创新局面。学校教师撰写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主题咨政报告被省部级智库平台采纳9次、地厅级智库平台采纳16次,获省部级领导批示5次。其中,学校乡村振兴团队负责人姚茂华博士主笔的《在巫溪县打造我市扶贫教育体验基地的建议》得到重庆市委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以咨政成果推进教育扶贫向纵深发展。

第四,科技创新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一是着力山地特色农作物新品质选育。突出玉米、榨菜、百合、杜仲等新品质选育,选育出适宜重庆武陵山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2个、特晚熟榨菜新品系2个。其中,杂交玉米“长陵1号”较传统品种“渝单8号”亩均增产40.2公斤,“长陵4号”亩均增产46公斤,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60余万亩,总增产7000余万斤,帮助农民增收超过1亿元。二是组织龙眼荔枝产业科技扶贫活动。学校成立长江上游龙眼荔枝工程研究中心,发布《长江上游晚熟龙眼荔枝产业科技扶贫倡议书》,举办龙眼荔枝产业扶贫专业学术研讨会,组织专家深入有关乡镇和村社,实地考察龙眼、荔枝生产情况,为农民现场传授嫁接和生产技术。三是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农土特产品营销。学校策划并实施的重庆市首届“增福土鸡文化节”,运用传媒资源,扩大增福土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知名度。近两年,学校集中购置巫溪县天元乡腊肉、香肠、干香菇等95.82万元,并号召教师在微信朋友圈发布销售信息,为天元乡农民朋友拓展农土特产品销售市场。


下一条:重庆三峡学院“五结合”推动辅导员职级制改革落地见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