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概况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在历届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努力下,结合学院职能特点与优势,近年来不断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始终奉呈科研与教学并重,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的理念。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本院学术队伍结构日趋合理、研究方向逐步稳定、科研经费不断增长、科研成果日益积累。随着2012年学校改制升本的成功,我院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研究在学科发展和职能拓展中的重要性,目前已经开始着手科研模式的深化改革,放眼国际、面向未来。

1、合理的科研队伍结构

我院目前会聚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教学队伍,整体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及专业职称结构分布合理。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韩国籍院士1人,高级职称占教师总数的44%;具有博士16人,在读博士7人,博士硕士教师60人,占教师总数的88%。有12名教师先后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加州理工大学、釜山大学等海外知名学府学习深造,另聘有数十位行业专家学者作兼职教授。从总体上看,我院已经基本实现了教师年龄的青年化、学历的高层化和职称的高级化。

2、丰硕的科研成果

在国家、地方和学院大力科技投入的背景下,我院近年来围绕药物创新创制、生物制药工程和食品制备加工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科研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五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部级科研和教改项目30多项、校级科研和教改课题58项,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550余篇,其中在学科级和核心刊物上发表110余篇,SCIEI收录8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和工具书15部,建设精品课程6门(其中市级精品课程1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得省部级教学研究成果奖4项,学校教学成果奖14项。

3、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成效

我院一贯秉承“教学第一,科研促教”的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丰富。近年来,在应用型发展推动的宏利带动下,学校加大了对我院科研平台的建设,德促银行贷款项目支持的专业实验室设备购置、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项目,科研实力迅速壮大,已建和筹建7个市级科研平台、1个市级协会、7个校级科研平台,以食品和药品两大方向构建的平台为教师发展提供了良好和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实训场地。

为积极响应我校“关于服务0~12岁儿童成长”的办学思路和理念,学院自2012年至今,结合本院的专业特色,从儿童膳食、儿童营养、儿童药物及儿童日化用品几个方向进行研究,并先后成立了重庆市功能性食品协同创新中心、儿童膳食与功能性食品研发工作室、食品安全与营养研究所、重庆市0~12岁儿童药学服务工作室、纸质资源利用及儿童日化用品研发协同创新中心等市级、校级创新科研团队。

4、科研成果转化实践与探索

科研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成果转化,近些年,我院在成果转化方面也一直做着不懈努力,成果转化情况如下:

1)在科研服务地方发展方面,谭君教授和石柱县签订了《科技扶贫合作协议》,拟对石柱黄连根腐病问题提供科技服务;

2)我院食品安全与营养研究所与重庆工商大学联合举办了“2017年第三届中国火锅标准化高峰论坛”,30多家单位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以“共享,智能,全球”为主题,结合行业发展的趋势,共谋火锅产业发展。

3)在朴健荣教授带领下与璧山区企业和政府推进在璧山建立韩国泡菜工厂事宜,已于20168月完成了商业计划书。

4)继续推进在藏区对牦牛制品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同时在四川红原县完成对当地牧民的生产培训。

5)与韩国太明清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与我校进行共同产品研发。

6)重庆市应用开发项目“火锅底料油脂氧化关键控制技术及炒制新工艺的集成应用”超额完成项目合同约定,并顺利通过重庆市科委的评审结题,技术成果在2016年首届麻辣调味品高峰论坛上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院士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7)组织编写出版了《长江三峡天然药用植物志》,标志着国内有了第一步系统研究三峡地区天然药物的专著,在行业树立了标杆和引领作用,有了真正说服力的研究样本。编辑出版了《临床实用药物治疗指南》,对临床用药 ,减少误诊误治具有重大意义。

5、学生科研项目

除了教师的科研,我院同时也非常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2016~2018年我院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1项,其中市级5项(不含2018年的),学生科研项目38项。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有超过100位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有30余名学生参与论文发表,发表论文13篇,有7名学生参与专利发表。